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的通知,公布了河北、江苏、河南等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
通知内容显示,河北、江苏、河南等分别有1所、4所、3所高中由于存在寒假提前开学、违规补课行为被“抓典型”,处理结果包括取消省级评优评先资格、取消学校所获省级荣誉称号、取消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称号以及对学校主要负责人给予免职等。

这8所高中的来头都不一般,都是省级重点高中或者市级重点高中,办学成绩在当地都是数一数二的。但即便是这样,还是被省教育厅给“办”了,并且被教育部当成典型案例在全国公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国家这次对教育“减负”是要懂真个了,谁落实“减负”不到位、谁阳奉阴违,谁就会受到处理,就算你的办学成绩是“头牌”,照样处理不误。并且不仅仅是通报批评,还要降级、丢掉称号、免职,甚至整个地区的主管部门、相关学校、相关人员都会受到连带影响,可能直接丢了“乌纱帽”。
而有了这次的震慑,今后在推行双休、大课间、取消晚自习等“减负”举措时,相信地方教育部门不敢再应付了事,学校也不敢阳奉阴违了。

为什么国家如此坚决推行教育“减负”,实行双休、大课间呢?那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病”得太厉害了,再不抓紧时间改革就来不及了。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全国中小学生抑郁症检出率,小学生为10%,初中生上升至30%、高中生则高达40%。有一所高中曾做过调查,结果是3000多名学生中,近视率高达83%,患抑郁症的比例超过36%。

学生时代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本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但事实确实,现在的学生活在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中,被当成学习的机器,被禁锢在狭小的座位里,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只在乎他们的成绩,不在意他们是否承受得住,甚至发生了极端事件,他们也不被承认有“病”了。
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前段时间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一名16岁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选手因为不堪学习压力在家中坠亡,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强调其生前为学校和家庭争取了怎样的荣誉和贡献,丝毫不检讨一下严酷的教育氛围对其选择轻生起到了多么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其父亲,更是在悼文中将孩子屈从于他们的安排以及取得的优异成绩比作“灵童”,把孩子有声无声的反抗和暗示比喻成让他们失望的“魔丸”。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们怎么可能不“生病”?


教育“减负”其实已经喊了很多年了,效果怎样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每次教育部和教育厅印发文件下来,到了地方就变得可有可无,只是做做样子,结果就是教育越来越“卷”,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越来越长,作业越来越多,超前教学越来越普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甚至在开学和期末时出现“几连跳”事件。
既然光靠宣传和引导无法推进教育“减负”、无法缓解教育“内卷”,国家只好采取更加果断、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抓典型”来杀鸡儆猴,让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按照教育“减负”的要求去做,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育“减负”势在必行,无论是地方教育部门还是学校、教师,亦或是家长,都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闪光点、兴趣、爱好和特长都不同,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们当成没有情感、没有灵魂的零件,把学校当成生产车间,把班级当成流水线,把他们生产成标准化的产品。而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优势、特点、志向和爱好,引导和帮助他们走一条适合他们的路,让他们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有健全的灵魂和心灵,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初衷,这样的人才才是国家和民族需要的人才。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把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学校考核[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