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了两年多的去产能后,生猪产能回降到了正常水平,而生猪市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什么变化呢?
那就是行情开始紧跟供需了,这一点从去年就表现得很明显。
去年四季度本来是猪肉消费旺季,但从猪价的行情表现来看,并不明显,原因是腊腌不及预期,所以看涨预期失败,结果猪价不涨反跌。
而到年后刚开始的几天,本来预期正是消费低迷的时候 ,但猪价反而还涨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年前大猪卖得狠了,导致年后短期内大猪紧缺,反而给了猪价一定的支撑。
但是显然,这种支撑也并不能长久,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猪价还是继续下跌。

但是从这个涨跌波动可以看出,市场现在对猪市的预期很弱,即使是看涨也并不强劲,而且只要现货端稍一出现不利,预期就会马上减弱,猪价就会马上跟跌。
而当前来看,随着猪价跌入“7字头”以后,受成本支撑影响,进入一个大稳小动的状态。
尤其是近期随着玉米以及豆粕的持续上涨,养殖端的压力也在增加,表现在猪价上略显坚挺。
但为什么我们却认为猪价可能还有下跌风险呢?
原因还是预期依然与供需不同步。
首先从供需方面来说,去年生猪产能从4月一直增长到11月份,增幅为2.36%。
这意味着对应到今年的2月至9月,生猪供应都呈增加的态势。
而相应消费呢,却呈下降的趋势。

现在的猪肉消费基本就是刚需,甚至节日效应都已经变得不明显了,所以单纯依靠消费端来支撑猪价已经不现实。
所以,一旦消费落空,市场预期就又要破灭了。
其次,当前猪价坚挺除了成本支撑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供应压力后移,以及二次育肥的入场。
先说供应压力,年后本来就是淡季,所以各大猪企的出栏也相对谨慎,于是出栏速度有偏慢倾向,但是全年出栏的目标却是增加的,也就是说,全年就要出栏这么多猪,前期出栏的少,那么就意味着后期出栏要增加。
所以,短期生猪供应压力下降,但并不是减少,而是发生了后移。
所以不排除后续生猪出栏增加,市场供应增加。
而二次育肥也是这个逻辑。

比如以去年为例,去年猪价从4月份的时候就有明显的抬头,原因并不是需求增加,而是大家普遍认为七八月份是旺季,消费增加,再加上生猪产能回落至正常水平后,猪价存反弹预期。
于是二次育肥的积极性增加,从而导致生猪供应从4月份开始变得趋紧。
但二次育肥只是改变了生猪供应节奏,而并不能改变实际供应数量,也是把压力后移。
那么,问题就来了,生猪供应压力后移赌的是后续市场消费增长的预期,但能等到吗?
这是一个问题。
以及随着养殖成本的增加,生猪养殖的风险也正在增加,一旦供应端撑不住,开始放量,那么猪价就可能会继续下探。
本文完,欢迎关注并点赞,给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