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流传一句话,叫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
说的就是养殖业看起来产业庞大,但是风险也大,除了市场波动以外,主要担心的是疫病风险。
但是近几年,随着生猪市场的演变,又多了许多其他风险。
比如,今年养猪人的日子可真不好过。
有人可能会说,这才刚2月份,咋就说不好过了呢?
因为现在养猪的压力就很大,而且是越来越大。
别看去年猪价终于止跌反弹,养殖户也终于扭亏为盈,以为猪周期的底部终于过去了,可以开始新的周期了。
但现实总会把你泼醒。
因为今年相比去年,养猪的压力要更大,养猪人的日子恐怕要更难。
为什么呢?

一是产能效应。
什么叫产能效应?
就是别看生猪产能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去化,终于从4300多万头下降到了4000万出头的水平,但是并不代表着生猪养殖的风险就过去了。
之前的去化可以说是十分惨烈的,很多养猪人都是惨被淘汰,而头部养殖企业也都是咬牙割肉,才存活了下来。
但是谁也不甘心,这不,去年猪价刚一抬头,产能马上又涨上去了。
这时候产能再想去化,可就难了。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生猪产能可能一直都会在产能安全区间的临界高点附近波动。
二是消费降级。
猪肉的消费问题是老生常谈了,也没有什么新鲜事,就是一个字:降。
降和弱还不太一样,弱更多是暂时的偏弱,阶段性的不强,但是降就是下跌,就是滑落。
猪肉消费就是面临下降的一个趋势,再对比产能压力,可以说在不出现大规模疫病的情况下,生猪市场的供需可能会一直保持宽松状态。
那么,猪价也就再次承压。

而这一点已经在今年的市场上表现得很明显了。
年后猪价装模作样的挺了几天,但马上就跌回原形了。
三是情绪看淡。
去年猪价不仅止跌反弹,而且一度还涨出了一个不错的行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市场盼涨盼得太久了。
情绪已经烘托到那儿了,只要行情一抬头,那么这个情绪助攻马上就会跟进。
但是今年不一样,今年不仅市场疲了,情绪也疲了,普遍对猪市的期待没那么高了。
所以,市场普遍认为,今年的猪价重心下移的概率较大。
如果仅仅是如此倒也还罢了,因为虽然供强需弱,但也并不是没牌可打,还有消费淡旺季可以作文章嘛。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预期就弱,结果又出事了。
年后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年后玉米持续上涨,二是豆粕突发大涨,直接给了猪市一记重锤。
因为我们都知道,玉米和豆粕是重要的饲料原料,虽然说玉米相比去年刚上市的时候,也不过是个补涨,但是现在也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并且根据市场普遍看法,今年玉米的价格重心会有所抬高。

而豆粕就不一样了,不仅涨,而且还是大涨,也就是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有地区的涨幅就曾达到了800元/吨。
虽然说后续又有所回落,但是显然豆粕支撑较强,尤其是一季度进口大豆到港偏低,市场预计到3月份,缺豆情况会十分明显。
到时候可能会有不少油厂缺豆停机,而豆粕也就会再次疯涨。
受玉米、豆粕涨价影响,饲料企业已经是扛不住了,已经提了两次价了,如果后续原料价格再继续上涨,那饲料肯定还得再提价。
这也意味着,养猪成本又要提高了。
本来市场需求就弱,情绪也不强,猪价一直在成本线上端小心徘徊,这下成本又抬高了,养猪人的日子又要难过了。
本文完,欢迎关注并点赞,给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