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有声V2023年中国互联网科技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一)

报告融于业 2024-02-27 15:32:51

中国互联网必须面对的事实

在以手机为核心的网络生态不变的前提下,互联网经济增长空间有瓶颈

2020年以后,甚至以前数年,中国网络总独立设备数和总有效使用时间基本维持在一个固定区间里,独立设备数的增长非常缓慢44个月仅有1%的增长。这给中国互联网和其背后牵引出的数字化产业带来了艰难的升级问题,最近几年间中国互联网及数字化产业内发生的所有重要事件,均是对这一问题破局的尝试。

技术进步解决老问题,带来新问题

物联网与6G背景下新的非人工操控的机械流量生态

按照6G技术推进组的测算,到2040年,也就是6G技术商业应用10年后,终端连接数将达到惊人的1216亿台。目前地球总人口80亿,这表明,按照移动通信技术,奇数代际完成技术突破,偶数代际金融实质应用的特性,6G延续了5G服务企业和工业的市场目标。而在流量层面也呈现出井喷的态势,月均流量达到58550亿GB,也就是说单设备每月消耗流量仅50G。即便个人用户端有了全元宇宙环境,虚拟现实环境等跨代应用,具备消耗如此大流量的基础,这个数据量也意味着个人用户终端的巨变,甚至具备一定的工业属性。因此从现在情况看,5G时代服务企业的趋势在6G时代可以得到大幅度加强。

疫情后基础民生回暖,战略重心回归业务

本地生活与网络招聘流量与使用时间上升明显,证券与旅游恢复缓慢

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对未来乐观信心的摧毁是最主要的反应。所以疫情前后,有关基础民生的服务有所上升,而满足用户更高需求的服务缓慢复苏。这也加剧了互联网上层建筑、各大厂未来的战略部署和实施,使得他们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归到业务发展本身上。

后疫情时代,用户消费心态悄然转变

科学消费观、绿色环保理念及满足功能性即可的理念逐渐占上风

经过疫情的洗礼,以及对未来预期的改变,中国用户的消费理念已产生明显变化。用户认为消费的意义之一在于最大化提升生活品质,约半数左右的消费者同时更加认同消费选择需要独立思考,按需购买不攀比。科学理性的消费方式有诸多好处,其中71.9%的消费者认为他们因此得以保持健康的经济状况。同时,产品功能性与产品新旧程度以及品牌价值之间的关联正在解耦,用户对数码类二手商品的接受程度骤然增加。这些对于未来中国商业生态来说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流量见顶后的精细化趋势

私域运营推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由单向向双向转变

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公域流量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进行广告投放的价值被不断稀释。为寻求更好的运营场景,降低经营成本,企业开始转变传统的流量运营思路,私域运营的理念应运而生。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面对困境时破局的首次尝试,核心还是围绕流量进行精细化的运营和开发,属于1到100的线性升级思路。但是私域运营的出现,导致的消费者关系变化和一系列经营理念的转变,却在未来“技术时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导向下开始裂变。

国策的落实

中国R&D支出于2020年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对科学技术和研发的重视程度始终贯彻着1975年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从1996年全球有记录的数据情况来看,过去30年间中国在R&D支出都保持着强势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支出体量除美国之外,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

基于此,当前科学技术竞争,和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是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它不仅影响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发展战略的思考。从宏观角度看,国家大型支柱产业,上到航天军工,下到基础一二产,早已意识到数智化的重要性,意识到人工智能等电子软件对工业产品的赋能作用有多大。从中微观角度看,中国互联网及科技企业也势必延续这条脉络,思考流量鉴定后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创新能力的底色

在科技领域,中国仍然难改“世界工厂”的生态位

改革开放后,大量中国青壮年盈余劳动力与全球生产需求形成了完美匹配,使中国获得“世界工厂”的全球生态位。进入数字时代后,“码农”“科技民工”等词汇在中国大量出现,并成为某种社会问题,这是中国“世界工厂”模式的延续,人口基数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各类人才规模总量的世界第一,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很容易造对人才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但涉及到人才结构问题上,问题就会暴露。中美之间数字科技人才领域,不仅高级人才占比与人才总数倒挂,全球流动性水平和净流入情况也存在倒挂的现象,这种现象看似与商业环境无关,但实际上其影响可以逐级传导到中国科技企业的外在表现上。

创新作为科技时代最被推崇的一个词汇,在中国互联网及科技企业中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加,这与企业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支持,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想摆脱“世界科技工厂”的生态定位,目前中国仍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提升对企业创业环境的改善

程序上给企业积极松绑,但商业容错率和资本宽容度仍存在问题

从有数据记录的2013年起,中国对企业创立的程序简化成果卓著,注册企业所需程序数量这一指标甚至比美国还少一个环节。在企业创立时间层面也从过去的一个多月,降低到2019年的8.6天。从创业角度上看,中国对企业创立的行政审批在正在放宽。而这对企业生存来说,也是最基础、最方便简化的领域,可以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后续在企业后期经营、存续对创意的维护和资本容错率层,依然存在问题。很多与国际对标的新兴产业存在创意滞后、融资滞后、市场滞后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是给中国技术松绑的实质动作。

全球最庞大的市场的不败原则

中国庞大的网民规模让基础建设和C端网络服务成为永远正确的决策

中国互联网兴起于2000年之后,当时上网用户总数只有4000万人,与2023年6月的10亿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当时的视角来看,在面对众多网络技术可拓展和着力的领域时,选择一条绝对正确,绝对零风险的去做,就是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创立之初最合理的选择。基于此,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利用已成型互联网业务模式去服务庞大客户群体的战略决定。所以,中国的网络服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好的,但是时过境迁,当用户红利过去,这种重C端用户服务的策略就面临重要调整。

出海:催生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发展壮大

新兴产业积极拥抱海外市场,新创意与新要素逐步走向全球

相较于国内更注重“数实结合”,强调技术能力要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产品能力要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海外市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则对仍处在雏形阶段的新概念、新内容、新技术具有更强的包容性,提供更多的激励计划以吸引初创企业或开发者。伴随区块链、元宇宙、生成式AI等新热点的不断涌现,游戏设计、音视频内容的日益丰富,许多科创企业逐步尝试将海外市场作为其新创意的“试验田”,推动新兴产业出海。此外,在中国产业数字化升级进程中涌现的“行业新势力”和传统行业中数字化基础较为雄厚的头部企业,逐步将数字化能力推广到其全球化业务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中,以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全球优势资源。例如,中国智能制造、智能汽车等行业已逐步将其产业链中的部分要素转移到海外,从单纯的制成品出海向生产要素出海转变。

科技研发:互联网公司的科研力度

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让互联网公司成为中国民营商业机构的科研担当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基建+C端用户服务战略在过去20年间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不仅完成了中国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还使大量社会财富向互联网产业聚集。这也是新时代互联网公司能够主动选择科技研发这条新道路的原因。从数据上看,2022年中国民营企500强中,研发费用排名前十的企业有6家企业为互联网企业,其中腾讯研发投入达到614亿元,阿里538亿元,百度233亿元,BAT在业务上虽然已有较大分隔,但在研发与科技创新层面,当之无愧的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门面。

从整体上看,民营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过10%的只有8家,3%-8%之间的企业为78家,其余企业均在3%以下。同期微软与谷歌研发费用占比普遍维持在12%-20%的水平区间,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科技投入层面的重视程度已与国际先进企业处于同一水平。

工具化:用降低门槛的方式扩大存量用户

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亲科技的特性,将时下最前沿的科技变成工具

2023年3月17日,微软正式发布 Microsoft 365 Copilot,将GPT-4与ChatGPT能力融入了Office 365全栈生产力工具,并推出汇集了Office 365数据的Business Chat功能,较大提升了数字化办公的智能化水平,可有效解放重复性的基础办公劳动力。国内的金山办公正在围绕AIGC与LLMs领域进行类似产品功能的研发。这是近年来互联网科技公司战略转型的缩影,只不过因为ChatGPT的爆火而得到了凸显。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国互联网公司都会基于自己的业务,进行用户使用工具的开发,这些工具的意义在于降低用户使用的门槛,让任何一个刚刚接触平台的用户,可以迅速实现平均水平的业务能力,缩短市场教育的时间。

互联网公司回归主业

拉升壁垒,构建服务型壁垒

过去十年间,互联网产业无视经济缓慢下行的影响,一直处于全社会的风口浪尖,作为当年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互联网产业积累了巨量财富。也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互联网开枝散叶的时期,在这几年中,“下沉市场”“海外市场”“外延业务”“生态发展”等词汇成为互联网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但这无法避免的迎来边际效益递减的效果,究其根本,是因为互联网在没有创造性技术诞生的前提下,服务型业务的进入门槛始终很低,无论描绘的多么天花乱坠,中国商业的主线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价格。因此可以看到大量被认为没有竞争对手的巨头企业,被一轮又一轮的黑天鹅替代,在其原有的业务中逐渐蚕食市场份额。

所以,经过2023年真正的经济严冬,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指数终于随经济一起下跌,这是十年来的首次。在资本市场上未来三年,各互联网细分市场的市场预期也不再乐观,除由AI带来的红利,尚能使个别行业进入利润变现期之外,大量原本中流砥柱型的产业都面临PE与PS双杀的局面,说明在全国资源层面已经开始逐渐偏离以互联网为最核心的布局模式。这将促使互联网公司普遍收缩业务触角,回归主业,构建服务型壁垒,这既是对竞品的防御,也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被动响应。

实体产业收并购增多

除个逆势是消费赛道外,其余企业回归产品研发

实体产业的逻辑和数字产业类似,都属于回归产品本身,强化企业基本盘实力的思路。因此疫情后,传统消费品牌商中,除了几个逆周期的细分,比如宠物、母婴、养老。资本和社会审视评估其发展前景的逻辑也逐渐偏向回归产品研发和材料研发的企业。所以预计2024年,传统消费企业和其他科技含量不强的制造业企业会产生大量收并购事件,尤以产业链上游的并购为主。

科技以人为本

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升级过程中,最艰难的几年仍未过去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退居二线”背后的经济原因是全中国工业生产的升级,前文提到,互联网在中国扎根之初,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技术创新,转而选择那个时间档口下永远正确的服务用户的战略路线。所以当国家人口红利殆尽,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之间就必然有现在的阵痛期。而这个阵痛期,就是近几年中国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的新潮流。国家设计中理想状态是把一部分人收入类型,从廉价劳动收入提升为工程师收入。这会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第一:教育与实际工作断层的弥合。国内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的电气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专业的人,毕业前大部分都是没有实际工程经验,所以除了进国央企的,留校实验室的,大部分与专科毕业的就业场景类似。所以产教融合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科技生产要素与企业竞争要素的传导链条较长。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的核心工艺等环节的突破,在当前环境下无法立竿见影的反哺企业和社会,普通人直接应用高新科技是摆在中国核心科技界的最核心问题。科研人员擅长将想法变成现实,但在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层面思考极少。所以导致科技产业发展的社会阻力较大。

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科技对于未来产业提升的作用,这两方面挑战所引申的问题是未来科技中国的基础设施层的构建,中国世界工厂的定位和现代化工业的腾飞,是基于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完成了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当前,虽然实际工作不同,但周期阶段极其类似,在普通人可以随意使用芯片、随意应用AI大模型等最尖端科技产品之前,这个过程都将持续。2024年在经济面临困难,科技产业推动遇阻的环境下,可以持续关注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变化。

0 阅读:6

报告融于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