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温脾暖肾的良药,煮粥吃能治流口水、尿频,适合脾肾虚寒者

亮亮评养护 2025-04-08 13:53:0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是一味药,放进粥里煮一煮,既能解决老年人动不动流口水的问题,也能缓解频繁上厕所、夜里起夜多次的尴尬,还特别适合平时手脚冰凉、吃点冷的就胃疼、动不动就拉肚子的人。

它不是神药,不是补药,但却是很多中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日常调理药”。

这味药叫益智仁。

很普通,样子像颗小胡椒粒,听名字还以为是补脑的,其实它更擅长的是“收”。收敛身体的过度排泄,收住虚寒带来的流涎、尿频、脾虚泄泻。

最妙的是,它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脾肾虚寒的人吃它,刚刚好。

我们今天就来说清楚,这味药为什么能这么“神”,它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又该怎么用、怎么搭配才更好。

别小看这颗小小的种子,它藏着的,是一整个脾肾调和的秘密。

很多人到了中年,开始发现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收得住”了。吃点凉的就拉肚子,喝点水就跑厕所,睡觉时嘴边老是湿湿的,白天口干口苦,晚上却口水直流。

这些看起来是小毛病,背后都和一个问题有关:脾肾两虚,尤其是寒虚。

中医讲,脾主运化,肾主封藏。脾虚了,食物运化得不好,就容易泄泻;肾虚了,封藏功能就差,尿液守不住,津液也守不住,就表现为流口水、尿频、小便清长。

特别是肾阳虚的人,阳气不足,温煦力减弱,身体就像个“火快灭的炉子”,干啥都没劲儿,排泄却特别“积极”。

这时候,吃点益智仁,刚好对症。它入脾、肾两经,味辛性温,有温肾固精、缩尿止遗、温脾止泻、摄唾的作用。

简单说,它能帮你“把门关上”,把身体该收住的东西收住,让脾胃暖起来、肾气足起来。

讲个真实的例子。

我有一位60多岁的邻居王阿姨,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频繁上厕所,最多的时候一夜起夜五六次,睡得断断续续,人也没精神。她还经常口水不自觉地流出来,尤其是午睡后,枕头边总是湿一片。

去医院查了查,没啥大毛病,就是肾阳不足、脾虚偏寒。

后来我们建议她每天早上熬粥时放点益智仁和山药,加几颗莲子,连吃了两个月,起夜次数明显减少,白天精神也好多了。

她自己说:“感觉身体能‘收住’了,不再松松垮垮的。”

这不是个例。

《中国药典》中早就记载了益智仁的这些功效,而且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益智仁含有挥发油、单萜类、黄酮类等成分,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功能,对泌尿系统也有调节作用。

关键是它的温性刚刚好,不像附子那样燥热,也不像人参那么大补。

它更像个“调节器”,让虚寒的身体慢慢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

说到这,有人也许要问了:那益智仁怎么吃才最合适?直接嚼吗?煮水喝?

最推荐的方法就是——煮粥吃。

为什么选粥?因为粥是最温和的药引。它既能润泽脾胃,又能增加药物的吸收率。

益智仁这种味辛的小种子,直接嚼不太好入口,但煮粥时提前打碎一点,不但味道不突兀,反而能提升整个粥的香气。

可以试试这个搭配:

益智仁5克,山药30克,莲子10克,小米50克,生姜两片。

益智仁提前炒香,捣碎;山药切片或用山药粉,其他材料洗净后一同放入锅中,小火慢熬。

早上空腹吃一碗,暖胃又暖肾,日积月累,口水少了,夜尿减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能提起来。

这不是一吃就灵的“灵丹妙药”。

它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身体是个系统,不是按钮,按一下立刻就好。

但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经常半夜跑厕所的你,慢慢能一觉睡到天亮了。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虚寒”表现,其实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内分泌的变化、泌尿系统的敏感性密切相关。尤其是年龄增长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夜尿增多。

而温补类药物能通过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功能、降低排尿反射的敏感性,从而减少夜尿、改善尿频。

如此,现代研究还发现,益智仁对大脑中枢的某些神经递质有调节作用,这也解释了它“固精摄唾”的效果——它不光是“止”,更是“调”,让身体该收的时候收,该放的时候放,恢复节律。

这样的调节方式,既不像西药那样强行干预,也不像保健品那样虚无缥缈。

它在“食疗”与“药效”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有趣的是,不只是中国人喜欢用益智仁。

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常把它作为香料、药材加入汤品和甜品中。他们认为益智仁能“醒胃、祛湿、强肾”,尤其适合湿热多、肠胃易感的气候环境。

用得早,也用得广。

古人也早就看出它的妙用。《本草纲目》中记载:“益智仁,温中暖肾,涩精缩尿,止涎泄。”看似寥寥几字,却点出了它的四大核心功能。

特别是“止涎”这点,很多人不以为意。

其实流口水,不单是“口腔问题”,更多是脾胃虚寒、津液外泄的信号。身体的“门”关不住,就会有“水”流出来。

益智仁就像个小小的“门神”,帮你把失控的津液收回来,既不让口水横流,也不让尿意频频。

当然了,任何药食同源的材料都不是人人适用。

益智仁偏温,热性体质、上火体质的人就不太合适。比如口腔溃疡、便秘严重、舌苔黄厚者,最好先调理清热,再考虑益智仁的使用。

孕妇慎用,小孩不建议长期服用。

中医讲“辨证施治”,不是谁虚谁就吃补药,而是要看你虚在哪、寒在哪,是不是属于“收不住”的那类虚。

如果你是那种身体怕冷、舌苔白滑、流口水、尿频、腹泻偏多的类型,那基本可以确定,益智仁很适合你。

但如果你是口干口苦、大便干、尿黄少、睡觉出汗的那种热型体质,那还是绕道吧,吃了反而“添火”。

我们再回到文章的开头。

一味温脾暖肾的良药,煮粥吃能治流口水、尿频,适合脾肾虚寒者,这不是夸张,也不是民间偏方,而是真实存在、经得起时间和科学验证的调理方式。

中年之后,身体不是突然老的,而是慢慢“松”的。

这个“松”,是阳气不固、脾肾失调的表现。益智仁,就是帮你把这个“松”重新“收”回来。

不是大补,而是小调;不是猛药,而是润物细无声的修复。

每一口温粥,都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点点修复。

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食材,它们藏着的,是千百年中医的智慧,是生活的温度,也是你对自己健康的珍视。

参考资料:

1. 《中国药典》2020年版,益智仁条目,第一部,第309页

2. 《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谷部下,益智仁条

3. 《现代中药药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第474页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