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养生三要素:调肝、理脾、扶正祛邪

亮亮评养护 2025-04-04 13:56:0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每年一到清明前后,门诊里总会多出一批“说不出哪儿不舒服”的人。头晕、乏力、胸闷、口苦、情绪不稳、睡眠变差……查不出啥大毛病,可人就是“像个没气儿的气球”,飘忽、疲惫、提不起劲儿。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类人往往不是第一次这样了,年年这个时候,年年中招。

这是巧合吗?不是。

这背后,其实是节气与身体的“暗中较劲”。

清明节气,乍暖还寒,春燥夹湿,气候变化快,湿气和风邪蠢蠢欲动。尤其是南方,空气湿度拉满,仿佛“人站在水里生活”。

而人体也不是个“木头疙瘩”,自然界的变化,它都能感应到。中医讲“天人合一”,不是玄学,而是经验的总结。

这个时候,如果你不顺势调整生活节律,就容易被“节气病”缠上。

问题来了:清明前后,身体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看着不严重,却难受得七零八落?

答案就藏在三个关键词里:调肝、理脾、扶正祛邪。

肝,是春天的主角。

它像个总指挥,负责疏泄气机、调节情绪、推动血液运行。春天阳气升发,肝也跟着活跃起来。

可一旦用力过猛、或运行不畅,就容易“肝气郁结”——人会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睡不安稳。

很多人以为“肝病”就是肝炎、脂肪肝,其实“肝气不舒”才是春季最常见的麻烦。你有没有发现,清明前后,原本脾气挺好的人也容易发火?这不是性格问题,是“气卡住了”。

就像水管堵了,水憋得慌,自然哗啦啦地往外冒。

更有意思的是,肝和脾关系密切,肝一出问题,脾就遭殃了。

中医有句话叫“肝木克脾土”,肝气太盛,就会影响脾胃运化。

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胃口变差,吃啥都觉得腻,或者老打嗝、泛酸、便溏。你以为是吃坏了,其实是“气机不畅”。

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吃“健脾药”,不调肝,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再加上清明节气湿气重,脾是最怕湿的。

湿邪一旦困住脾,身体就像进了“回南天”模式:人懒、舌苔厚、口中粘、头昏脑涨、容易水肿。

所以调肝、理脾,是一个双向操作。肝气疏了,脾胃自然通畅;脾运增强,肝气也不会那么容易郁结。

两者协同,身心才能顺畅。

光调肝理脾还不够,还得“扶正祛邪”。

你有没有注意到,清明节气,不光容易情绪波动、胃口变差,还容易旧病复发?比如原本控制稳定的哮喘、关节炎、湿疹,在这个时候会突然加重。为什么?

这是因为外界的“邪气”趁虚而入了。

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谓“正气”,不是玄妙的概念,而是你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修复能力。

这时候如果你睡眠不好、饮食无节、情绪波动大,就等于自己打开了“防盗门”,给风邪、湿邪、寒邪开了欢迎会。

特别是春季的风邪,最“狡猾”,来无影去无踪,最容易侵犯关节、皮肤、鼻腔。

这也是为什么清明前后,过敏性鼻炎、风湿病、荨麻疹患者都开始频繁跑门诊。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以为“春天来了,多出去晒太阳,增强抵抗力”,结果一出门就被风吹得脸干、眼痒、鼻塞。

春风不是“全能保养师”,有时也可能是隐形杀手。

这时候如何扶正祛邪?不是靠吃补药,而是靠“顺势而为”。

不贪凉。

春天虽然气温回升,但早晚温差大,肚脐和脚底一受寒,就给湿邪留下了口子。

再不硬练。

很多人春天一来,就开始晨跑、登山,还穿得很少,觉得“出点汗把湿气逼出来”。结果反而感冒、拉肚子。

春天阳气刚升,身体还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不宜耗伤太快。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点是“情绪”。肝主情志,春天情绪波动是常态,但如果你总是憋气、不发泄,肝气越郁越堵,反而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这个时候,不要压抑自己,可以找个方式释放,比如写字、画画、唱歌、种花草,而不是靠喝闷酒、暴饮暴食。

在饮食上,也有很多误区。很多人会盲目去湿,狂喝薏仁水、绿豆汤、各种“排湿茶”,结果越喝越虚。

因为薏仁性凉,绿豆性寒,脾阳本来就弱的人,喝多了只会雪上加霜。

正确的做法是:先温阳,再祛湿。比如用炒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煮水代茶,健脾而不伤胃。

或者适当吃点带点辛香味的食物,比如紫苏、香菜、生姜,这些都有助于理气祛湿。

还有一点很少人注意:春天是调时差的好时机。

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作息紊乱,身体的“生物钟”跟四季完全脱节,导致免疫力紊乱。清明前后白天变长,是自然给你“调时差”的机会。

每天日出起,日落息,是最贴合人体节律的生活方式。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有道理。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会直接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褪黑素等激素分泌,影响免疫系统和代谢功能。

所以看似简单的“早睡早起”,其实是最自然的免疫调节法。

不能说调肝理脾祛邪就能包治百病,但至少能让你在这个“多事之春”里,少被病气缠身,多一点清爽透气的舒适感。

很多人把养生看成是修仙,其实养生是“顺着活”,不是“逆着拼”。清明时节雨纷纷,人也容易“湿漉漉”。

但只要你顺着节气的节奏,把肝气调顺了,脾胃顾好了,邪气挡住了,哪怕外面风雨交加,身体也能稳如磐石。

别再把养生当成吃啥、喝啥的事了,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在琐碎日常中一点点修复自己。

就像古人说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是讲自然万物的生长,也是讲身体的调养进程。清明前后,不是简单的换季,而是一次身体的“版本更新”。

而你要做的,是不拖版本,不中病毒,顺利升级。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普及读本》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节气与健康》系列资料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