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奇迹——总票房突破100亿,观影人次近2亿,刷新了全球影史纪录。然而,当所有人沉浸在“史上最强春节档”的欢呼声中时,另一场无声的战役正在上演:观众用真金白银的票房,亲手为那些“大制作烂片”敲响了丧钟。
这场票房狂欢的赢家毫无悬念——《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70亿票房一骑绝尘,最终预测直指100亿,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新标杆。这部动画电影的成功并非偶然,从“魔童”到“闹海”,导演饺子用五年时间打磨剧本,将传统神话与现代价值观完美融合,衍生手办盲盒上线即售罄,甚至隐藏款被炒至700元高价。观众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好故事,不仅能赚票房,还能让IP价值滚雪球。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三部“大片”的集体崩塌。林超贤的《蛟龙行动》以10亿成本换3亿票房,亏损超8亿,成为影史最惨烈滑铁卢。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军事动作片,开篇25分钟潜艇战堪称惊艳,却因强行塞入流量明星、文戏崩坏沦为“军事偶像剧”,观众怒斥“开头即巅峰,后面全是灾难”。更讽刺的是,制片人于冬在路演中痛斥豆瓣评分“黑水”,却忘了观众离场时那句“票钱能退吗”才是真正的判决书。
徐克的《射雕英雄传》同样令人唏嘘。74岁的武侠宗师联手顶流肖战,预售豪取3.5亿,最终票房却止步6.5亿,亏损近3亿。当郭靖黄蓉的侠义精神被三角恋狗血剧情取代,当降龙十八掌变成漫威式特效轰炸,老影迷痛心疾首:“这不是武侠,是诈骗!”就连《封神第二部》也难逃厄运,邓婵玉与姬发的恋爱线、五毛钱特效让观众直呼“乌尔善江郎才尽”,8亿成本仅收回12亿票房。
这一系列惨案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中国观众正在觉醒,他们不再为资本的游戏买单。曾几何时,“大IP+流量明星+特效堆砌”是票房万金油,但如今这套公式彻底失灵。当《哪吒2》用扎实剧本让父母带孩子三刷,当《熊出没》以2亿成本稳赚5亿,市场已经给出答案——观众要的不是华丽的空壳,而是能击中内心的故事。
资本或许还没意识到,这场变革早已超越电影本身。社交平台上,“拒当票房韭菜”成为热门话题,年轻人自发组成“烂片避雷联盟”,用段子解构虚假营销。光线传媒股价因《哪吒2》涨停,博纳影业却因《蛟龙行动》跌停,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为内容价值重新定价。这何尝不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当流量泡沫破灭,当IP光环褪色,唯有回归创作初心,才能在这场残酷的生存游戏中活下来。
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最坏的时代,巨头垄断、类型单一、创作枯竭;但也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观众成熟、口碑为王、精品突围。春节档的冰火两重天,或许正是行业转型的阵痛。当某个导演还在抱怨“观众不懂艺术”时,不妨听听影院里那句朴素的真理:“我们花钱买的不是特效,是两个小时不后悔的人生。”
(数据来源:国家电影局、猫眼专业版、上市公司财报)
有大餐谁愿意吃糠?如果没得选择,糠也可以填饱肚子。当然,再饿也不能吃屎[笑着哭]
几年前就这样说了,但资本还是迷信流量明星➕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