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联解体之后,独立出来的哈萨克斯坦就立即同我国建交,之后哈萨克斯坦一直与我国保持这相对友好的关系。
但在2008年的时候,哈萨克斯坦突然向我国归还了十块总计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历史上这个小国从未入侵过我国。
那么归还的这十块领土又是从何说起?
1991年12月,随着苏联的解体,哈萨克斯坦迎来了它梦寐以求的独立,毕竟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哈萨克斯坦也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只不过被沙俄侵占之后,这片土地就迎来了自己150的压迫。
早在西汉时期,哈萨克斯坦就成为了连接中原与西方的重要枢纽,那时,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原的珍贵物品通过这片土地传往西方,而西方的奇珍异宝与文化思想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原。
但到了19世纪中叶,沙俄吞并了哈萨克汗国,将这片土地变成了它的殖民地,之后沙俄又将目光瞄准了清朝的西北边疆。
而恰巧当时的清朝正面临内忧外患,沙俄趁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了大量清朝西北的领土。
在经过一系列的敲诈勒索之后,沙俄逼迫无能的清政府签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与《伊犁条约》等条约,使得巴尔喀什湖等区域将近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丢失。
之后沙俄覆灭,苏联继承了沙俄的领土,可对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问题,苏联始终采取回避的态度,从未做出过实质性的改变。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后,便主动向我国抛出橄榄枝,并在2008年的时候,归还了我们被沙俄侵占的部分土地。
那么,为什么哈萨克斯坦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对于刚刚独立的哈萨克斯坦来说,面临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局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没有海港,这使得其对外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须依赖邻国的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北方有着强大的俄罗斯,尽管俄罗斯在经济上处于衰退之中,但依然是该地区的霸主,对哈萨克斯坦的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加上哈萨克斯坦在经济和基础设施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困境中。
在这种困境下,哈萨克斯坦的领导人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到底应该与谁合作,如何为国家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落在了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上,毕竟中国的崛起令世界为之震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而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地理上的邻近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潜力,使得与中国的合作成为了一种理性选择。
1992年,哈萨克斯坦就主动向我们提出建立外交关系的申请,而我们也很乐意与这个邻国开启合作。
两国的高层互访频繁,哈萨克斯坦的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更是先后19次访问中国,这显示了哈萨克斯坦对中哈关系的重视与期待,而且这种合作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睦邻友好”上,背后还存在着深刻的国家利益考量。
哈萨克斯坦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连接欧洲和远东的重要交通枢纽,由于地理上的限制,哈萨克斯坦在发展经济时需要扮演起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如果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哈萨克斯坦的发展就会面临很大的困境,再加上,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一些紧张关系。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哈萨克斯坦的反俄情绪也加剧,导致两国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疏远。
而其他邻国,如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也同样面临着内陆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彼此之间很难形成有效的经济合作。
因此,在这种复杂的地缘环境下,哈萨克斯坦的选择变得十分清晰: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作为我们上千年的邻国,两国之间有着近千年的经贸合作历史,哈萨克斯坦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随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哈萨克斯坦的资源与中国西部的经济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契合。
1999年,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哈萨克斯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
随着中哈合作的深入,双方的关系也逐步迈上了新的台阶,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两国合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治基础。哈萨克斯坦作为创始成员国之一,与中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展开了更加广泛的合作。
哈萨克斯坦内心其实非常清楚,要向和我们进一步搞好关系,那就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而历史遗留下的领土这一敏感问题,就必须解决。
1994年,中哈两国开始勘测国界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哈萨克尸体归还了我们十块有争议的领土,总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
到2008年,经过长达1700公里的边界勘测,两国完成了所有争议领土的交接,这一举措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地归还,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两国之间互信与合作的信号,标志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升温。
永久合作伙伴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启动,哈萨克斯坦就加入了这一全球性的发展计划,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阿拉山口曾经是争议焦点的地区,因哈萨克斯坦的主动归还,成为了“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交通枢纽。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为哈萨克斯坦提供了资金、技术支持和庞大的市场,帮助哈萨克斯坦在经济上获得了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则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包括能源和矿产,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通道,双方的合作,使得两国的经济得到了有效的补充和共同提升。
可以说,这种互补性的合作关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贸易往来,成为了两国战略上的深度合作。
哈萨克斯坦提供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又为哈萨克斯坦提供了急需的支持,推动了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和民生改善,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让两国都受益,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合作共赢的典范。
2019年,中哈两国的外交关系迎来了新的突破,两国正式将关系升级为“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新的关系模式,意味着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互信程度将不断提升。
通过这一关系的建立,两国能够更加有效地协调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回顾这一过程,不难发现,哈萨克斯坦的主动归还领土,实际上为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哈萨克斯坦赢得了中国的深厚信任。两国之间的合作,逐渐从单纯的经济合作,扩展到了政治和安全等各个领域,双方在国际舞台上也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