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目光聚焦俄美重启核军控谈判之际,克里姆林宫抛出的"欧洲必须入局"条件,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在这场牵动世界安全格局的博弈中,俄罗斯既强势要求英法核力量坐上谈判桌,又刻意绕开中国核武库的微妙态度,折射出复杂的地缘政治算计。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强硬声明并非空穴来风。法国近期关于构建"欧洲核保护伞"的倡议,以及北约核共享体系的实际部署,已形成对俄战略威慑的双重压力。
法国290枚核弹头与英国225枚核弹头构成的"三位一体"打击体系,叠加德国、意大利等国部署的150余枚美国战术核弹,令莫斯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核包围威胁。
面对欧洲核力量整合态势,俄罗斯的谈判策略呈现精准打击态势。俄科学院国际安全专家指出,莫斯科的真实目标是瓦解美国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部署,切断北约核共享机制的链条。
这种"拆解北约核网"的战略诉求,恰与法国推动的欧洲防务自主化形成对冲,可能引发跨大西洋安全承诺的信任危机。
耐人寻味的是,俄罗斯在谈判框架中刻意保持对华战略沉默。中国长期坚持"最低限度核威慑"政策,拥有量级显著低于美俄的防御性核武库,这种战略透明度和克制力或为关键考量。
更深层的地缘逻辑在于,保持中国核力量对美国形成战略牵制,既符合俄罗斯平衡西方压力的需求,又为未来大国博弈预留缓冲空间。
美国如今陷入两难困境: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核裁军缓解财政压力,但俄罗斯设置的"欧洲捆绑"条件可能削弱北约核威慑体系。若美国同意谈判,可能动摇欧洲盟友信心;若拒绝,则坐实西方在核裁军领域的双重标准。这场围绕核按钮的博弈,已然演变为撬动全球战略平衡的支点。
随着核裁军议题从双边走向多边,俄罗斯的"欧洲化"策略正在重构大国角力版图。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不仅考验着美欧同盟的韧性,更预示着后冷战时代全球核秩序或将迎来深度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