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角大楼地下掩体传出机器轰鸣声,美国战略自主的野心正遭遇现实拷问。据美媒披露,一项将军事中枢改造成稀土精炼厂的计划已提上日程,此举被视作白宫摆脱对华关键矿产依赖的“最后一搏”,却也暴露出美国产业链重构的深层困境。
知情人士透露,美国高层近期加速推进稀土自主化战略,计划在国防部核心区域建设稀有金属提纯设施。该决策直接源于中国此前对镓、锗等战略物资的出口管制,美情报机构报告显示,87%涉及这些材料的武器供应链条需经中国之手。
更令美方焦虑的是,中方近期针对大豆等农产品的关税反制,精准打击了共和党票仓,迫使白宫寻找替代方案。为实现“军用稀土自给”目标,美政府将目光投向乌克兰。
尽管双方代表团在沙特吉达的密谈细节未公开,但分析指出,美方试图以恢复军援为筹码,换取乌境内矿产勘探权。然而现实困境在于,乌东部稀土富集区多处于俄军控制下,且全球稀土冶炼技术80%集中在中国,即便获得原料,美企仍需直面提纯工艺的技术壁垒。
材料学家指出,稀土分离需复杂化学工艺与庞大配套设施,绝非在军事基地仓促建厂可解。更关键的是,美国本土稀土矿藏品位较低,而乌克兰资源储量尚未经权威勘定。前能源部顾问坦言:“这如同在沙漠中建造泳池,既缺水源又少容器。”
经过数十年技术积累,我国形成从采矿、分离到应用的完整生态,而西方企业因环保成本与技术门槛陆续退出竞争。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虽多次尝试重启本土稀土产业,但至今未能建成全流程生产线,五角大楼的紧急预案恐难解燃眉之急。
这场资源博弈背后,折射出大国较量的新维度。美国防安全智库最新模拟推演显示,若中方进一步收紧关键矿产出口,美主要武器系统的生产周期将延长18-24个月。
尽管白宫试图通过军事化生产突破困局,但产业专家警告,绕过市场规律与科技沉淀的战略注定步履维艰。当五角大楼的熔炉火光亮起,照见的或许是美国战略自主路上更深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