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MQ-1:无人机对地攻击,捕食者开了个好头

墨书聊天 2023-10-22 08:04:00

前阵子断更太久,主要是应一位老哥之邀,帮着筹划了一个无人机比赛。不过说是帮忙,到最后还上台颁了个奖,也算不虚此行了。虽然耽误了点时间,但也因此对无人机产生了更多兴趣,后面也准备多写点无人机。今天就先拿捕食者练练手,主要是墨林也比较喜欢看电影,《变形金刚1》里捕食者就有一段很精彩的出场。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台词里说的是MQ-1和“Predator”,但镜头里出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MQ-9“死神”,这是个小BUG。不过MQ-9有时候也被称为“捕食者B”,所以要说起来,倒也不能算全错。

电影里出镜的实际是这种MQ-9

导演专不专业其实无所谓了,这一段镜头倒是把捕食者的用途表现得很充分,美国空军对“捕食者”的定位是“中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可以飞行至700千米开外的目标上空,盘旋 14 小时以上,而后返回基地,理论上两架无人机替换使用,就可以做到对目标的全时监控。要是换成有人机,不上个十几二十架的,怕是极难实现。所以当地面部队受到威胁时,MQ-1首先出现在战场上空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本来就不远啊。

这才是真正的MQ-1 Predator“捕食者”

捕食者是无人侦察/攻击机,用国内的话说,叫“察打一体无人机”,在以往的观念里,无人机主要还是以侦察为主,对地攻击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才会干的事,但无人攻击机的概念一点都不新鲜,早期的无人机几乎都是准备用来对地攻击的,这个老黄历咱们后面再翻。察打一体不一定是捕食者的首创,但大规模使用无人机在实战中进行对地攻击行动,其实要翻起来就是从捕食者开始的。

这架是德·哈维兰1917年设计的实验性遥控无人机

但后来无人机在很长时间里也的确只是承担空中侦察的任务,捕食者一开始也不例外。80年代初期美国中情局和五角大楼开始试验无人侦察机,最早相中的是一款“Amber”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由一家以色列公司研制,老板亚伯拉罕·卡雷姆原来是以色列空军的首席设计师,70年代末移民美国。后来公司被通用原子公司收购,当时卡雷姆正在研制“Amber”的改型“Gnat 750”,通用原子公司于是接盘继续研制,“Gnat 750”后来卖给土耳其二十多套,美国中情局也采购了5套。

Gnat 750,论尺寸比捕食者还略大一些

Gnat 750已经初具捕食者的雏形。中情局买来以后,主要是在东欧地区执行侦察任务,但当时技术比较落后,系统故障频发、天气适应能力弱,表明难以执行类似的任务。于是1994年初中情局要求通用原子公司以Gnat 750为基础进行改进,新无人机的编号是Gnat 750-45,也就是后来的RQ-1 Predator“捕食者”。这里顺带说一下RQ-1的命名:字母Q是指的无人机系统,R是指的侦察,-1则表示是这一系列无人机的第1种。另外“RQ-1”是针对整个系统的命名,实际上无人机本身也有命名,是RQ-1K或RQ-1L,K表示预生产型、对应的系统是RQ-1A,L表示量产型、对应的系统是RQ-1B。

闪亮登场

1994 年 1 月“捕食者”正式开始研制,最初的先进概念技术演示 (ACTD) 阶段从 1994 年 1 月持续到 1996 年 6 月,首飞于 1994 年 7 月 3 日在莫哈韦沙漠中进行。中情局向通用原子下达了3套技术验证系统,每套包括4架飞机和1个地面站。作为技术验证装备,“捕食者”ACTD 无人机参加了1995 年 4 月到 5 月在美国举行的Roving Sands演习,这次演习中“捕食者”由陆海空马四大军兵种的联合团队进行操作,获得了圆满成功,促使中情局决定将其派往巴尔干地区执行任务。

1995年12月,1架飞行中的RQ-1

2001 年美军入侵阿富汗时,美国空军已采购了 60 架“捕食者”,但也已经损失了 20 架,所有这些损失的捕食者几乎全部来自于天气原因和操纵不当,特别是空中结冰,于是后来加装了除冰系统,同时换装了涡轮增压发动机,这种改进的版本就被称为RQ-1B。

带两枚AGM-114“地狱火”导弹,左边的大概是打出去了

作为侦察机,RQ-1上搭载的传感器和设备自然十分丰富,包括AN/AAS-52多光谱瞄准系统、彩色摄像机(用于飞行操控)、可变孔径日间电视摄像机和可变孔径热成像摄像机,最早的时候还有合成孔径雷达,用于穿透烟雾、云层或薄雾,但后来发现用得不多,于是干脆拆下来以减轻重量和节省燃料。后来的“捕食者”都配备了激光指示器,使飞行员能够识别其他飞机的目标,甚至为有人驾驶飞机提供激光引导。捕食者的操控一般由设在机场附近的移动式地面站实施,但由于有卫星通讯链路,实际上整个飞行过程都可以通过卫星从任何地点进行指挥控制,卫星通信链路会有一定的时间延迟,这在自主飞行时也不会有太多影响,只有在遥控状态时会比较麻烦。

一架正在进行发动机维护的MQ-1,机头可见卫星通讯天线

可携带武器的MQ-1,实际到21世纪才开始研发,主要是中情局看到“捕食者”在阿富汗的侦察结果后大力推动,2001 年 2 月,RQ-1 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北部印第安斯普林斯空军基地附近的轰炸靶场上首次发射了地狱火反坦克导弹。中情局本意是想使用这种无人机,在侦察到本拉登的行踪后立即发起打击,以免错过战机,结果实验结论非常理想,多次命中从静止到移动的目标,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2002年,美国国防部把RQ-1改成了MQ-1,意思是多功能无人机系统,最直接的表现当然就是可以携带弹药、具备了对地攻击能力,至此“捕食者”才真正开始捕食了。

捕食者的地面控制站,战斗机飞行员要馋哭了

捕食者在服役期间有一些行动被载入航空史。2002 年 11 月 3 日,一架捕食者在也门使用“地狱火”导弹攻击了一辆汽车,炸死了基地组织领导人Qaed Salim Sinan al-Harethi,这是首次有记载的无人机直接用于定点清除行动。2002年12月23日,一架捕食者在伊拉克禁飞区上空侦察时,被伊拉克的1架米格-25击落,这是历史上首次常规飞机与无人机之间的直接空战。据说当时是“捕食者”首先向米格-25偷偷发射了一枚AIM-92空对空导弹(肩扛式“毒刺”地空导弹的空射版本),然后转身就跑,但两者速度差得太多,最后没跑了,发射出去的导弹也没了踪影,没有对米格-25造成任何影响。

一架返航的MQ-1,右翼下的地狱火大概也打出去了

美国空军总共订购了 259 架“捕食者”飞机。通用原子公司于2011年结束了美国订单的生产,2015年最后一架属于意大利的MQ-1出厂,捕食者的生产宣告结束,美国于2018年开始退役MQ-1,取而代之的就是性能更好的MQ-9。服役期间,美国的捕食者有超过100架因为各种原因损耗,其中包括设备故障、操控失误或天气原因,其中还有5架分别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被击落。值得注意的有一点,捕食者(不确定是不是包含MQ-9)从90年代中期开始首飞,到2011年总飞行时间突破100万小时,但仅仅2年以后,总飞行时间就突破了200万小时,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

新老交替的MQ-1和MQ-9

美国陆军不允许拥有固定翼飞机,但当时还只有有人驾驶飞机,于是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就成了陆军的突破口。2002年美国陆军发起了增程型多用途无人机招标,通用原子公司使用MQ-1的改进型竞标,战胜了诺斯罗普格鲁曼的“猎人Ⅱ”获得胜利,外观上明显的不同是头部整流罩更大,里面加装了一套合成孔径雷达/地面移动目标指示(SAR/GMTI)系统,同时负载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陆军本来想给个单独的编号MQ-12,但国防部不买账,仍然沿用了之前的编号,这就是MQ-1C“灰鹰”(Gray Eagle)。 2022 年 6 月的时候有报道,美国计划向乌克兰出售四架灰鹰无人机,每架能够携带最多 8 枚地狱火导弹,这个报道后来没有下文,也不知道到底卖了没有。

MQ-1C“灰鹰”,明显脑袋更大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9

墨书聊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