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官手书”,更是道教忏悔观

用户_989315 2024-11-29 18:33:30

在宗教学中往往非常强调每个教徒个人的宗教体验,只有历经过某种具有神秘性质的宗教体验,才能加强人们的信仰基础。这份宗教体验在不同的教派和人们身上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多种宗教,唯有忏悔这一行为是所有宗教信仰都必须要进行的仪式。

提起忏悔,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会想起基督教徒向神父忏悔的景象。《福音书》中说:“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在其教理教义中认为,教会和神父具有赦免人们身上罪过的职能,只要人们诚心忏悔,就能得到赦免。所以基督教的教堂中都会设立告解室,来求赦的教徒在告解室的一端,神父在另一端,彼此都看不到对方,在保证了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使得教徒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罪过。这是世界宗教中最典型的忏悔行为,人们在进行自我忏悔、自我反思的同时,也会因为放下了过往过错的负担而开始新的生活。

相比具有成熟忏悔观和忏悔行为的西方宗教,东方宗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更倾向于某种神秘主义和仪式化,却少有让信徒直接进行自我忏悔的内容。如果产生如此观点,则是对东方的教义并不熟悉。其实忏悔一直都是道教修行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法会坛场的最后送化阶段,有一段名为“大赞”的唱词,曰“焚香礼拜谢神恩,求忏悔罪灭福生”。道长们为信士举行阴阳法会,首先的一点要求是对神明的真心信奉。道家强调的信仰,不仅仅是对祖师玄妙神力的信奉,更是在教导人们应该谨记祖师的谆谆教诲,并以此为戒来规范自我的修行。修真的过程,正是在一点点去除掉日常生活中诱惑和欲望,唯有不断地反思自我,才能够为日日精进打下前提。所以“求忏悔”,本身代表的便是对修行和信仰的渴求。《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说:“(张)角为太平道,(张)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师持九节仗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道教所倡导的宗教忏悔行为其实是可以追溯到天师道的设立初期,并且当时的忏悔还具有治病的功效。

早期天师道在行化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称为“靖室”。此靖室,亦称静室,这个神秘的房间和基督教会中的告解室有类似的功能。陆修静在《道门科略》说:“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前来祈求的信士会被专人引导进入靖室,天师道中的祭酒会为信士讲解《老子五千文》,又命人为其施以符水法咒,信士本人则需要把自我罪过誊写在纸上,取三份,“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以此为禀报天地水三官的文疏,祈求神明能够帮助信士本人消除身中灾障。在这一整套通过向神明忏悔而祈求消灾灭障的仪式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便是奉于天地水三官的“三官手书”。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对三官大帝的信仰可以溯源到远古时期,而人们在虔诚礼拜神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忏悔往往也是产生信仰力量的源泉。而书写并上奏“三官手书”,便是要求信士对自我的行径进行悔过,并上报给神明,通过真心忏悔而得到神明的赦免。

其实“忏悔”是早已经印在中华文化骨子里的内容。不论是儒释道哪一家的思想中,都不缺乏对自我反省的要求。儒家强调“三省吾身”,佛家借清规戒律来涤荡身心,这都是忏悔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道家中,忏悔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适于普通大众阅读的劝善书,二是法师在坛场上使用的各种章表文辞。

劝善书是道教首创的概念。不论是在最早的劝善经典《赤松子中诫经》还是被大众熟知的《太上感应篇》中,均提出了“功过格”的概念,即人们可以根据每天善行、恶行的多寡自行记录在册。经文中提到,每日有司过之神会根据人们的功过来做福寿上的计算,“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有了这等畏惧后,人们才会因此去反思自己行为的对错,这便是适用于每一个普通大众的忏悔形式。忏悔的意义不在于去计算自己做了多少错事,而在于能够从每一日的计量中明白错的根源是什么,从而为之后的行为提供规范、敲响警钟。《感应篇》中又言“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道教的忏悔不是单纯地希求神明能够赦免罪过,而是更加鼓励人们以善行的力量来改变因曾经的错误而造成的恶果,从而积功累行,证圣成真。

而在道教的法坛上,高功称职文(法师在向天庭中的神仙表明身份以及秉奏祈愿的一段说辞)中有一句话叫“三业六根之过咎,道前咸灭”。三业指身、口、心三重业障,六根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人们之所以需要忏悔,是因为我们受到自己七情六欲的牵引,很容易犯了身业、口业与心业。《清静经》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唯有做到身心真一,消除因遍染六尘而造成的身心口上的妄为,才能以清静之体而感格神明。所以道教倡导的忏悔不仅仅是一种悔过,其更像是一种涤荡身心的洁净过程,唯有一念纯真才能够使神明施加于自己的护佑、法师施加于自己的符水法咒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基于对自我行为的悔过,人们才会心生善念,进而以清静法身来感召神明,从而得到诸神拥护的福邸。一些医学理论家单纯地认为,忏悔只是通过简单心理疗法来改变实际行动,这其实是对道教宗教仪式的极大误解。道教早期在书写“三官手书”的同时还要加上专人的法咒施用后,才能够起到治病功效,这是建立在自我忏悔而得清静之体和向善之心基础上的功效。自我清静为本,符咒法术为用,二者不可缺一,唯有内外兼治,才是最根本的度人之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