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乙巳蛇年开年最火的当属小哪吒了。如今《哪吒2》的票房更是突破了120亿,跻身全球票房榜前十,并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火爆出圈。
关于一部优秀影片,总有太多话想说:片中“好白好白”的宫殿和刻着白头鹰的绿牌叫观众们会心一笑;而电影的后半程,哪吒对母亲殷夫人说“对不起”,又说“好想成为你们的骄傲”,龙爹也对敖丙道歉“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又纷纷将亲子两代人的“心趴”打中,催人泪下。
注:图为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海报
回到哪吒(或者说是“敖吒”)的主线剧情,有一条线上生动串联了哪吒对待“成仙”一事的态度转变。在参加“玉虚宫升仙考核”的初期,小哪吒在师父太乙真人的引导下,对“成仙”是向往的,其后与两个已经“成仙”的哥哥“见面”,进一步点燃了他对“成仙”的憧憬,此时的“成仙”不仅是为了救自己唯一的好朋友,也是为了回馈爱自己的家人。虽然在前两次关卡的考核中,哪吒(敖丙)都曾对捕妖队对待妖族的冷酷行径产生过质疑,但终因阐教过重的滤镜而不了了之。直到劫后余生的李靖夫妇揭开了无量仙翁的邪恶面目,哪吒(敖丙)才幡然醒悟:“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
是啊,影片中的神仙妖魔是早已被分配好“名分”的,甚至这种区分本身就是“包藏祸心”的。掌握仙魔世界话语权的“阐教”以神仙妖魔之名区分了不同的族类,又通过不同族类的名分划分出高贵和低贱、正义与邪恶。在这里,名和实是倒置的。从不同的“名分”出发,“制造”属于不同族类“命运事实”,并合理化这些原本就不公乃至残忍的“事实”。为了阐教的地位、封神大战的胜利,异族的牺牲不足为过,甚至妖族都不配活着,它们被安排好的归宿是炼仙丹,助力阐教仙人提升法力。
南华真人庄子告诉我们“名者,实之宾也”,道家的古圣先贤也教导我们要“重实”“重行”,而“名”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一如当下很多道友喜欢引用的一句定义“道士”的名言:“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太霄琅书》),判定一位奉道者是不是道士,关键的是“行”,是他都做了什么。
所以当哪吒怒吼出“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时候,
不再汲汲于“成仙”的哪吒不是摆烂了,而是他知道“做了什么”比“叫作什么”更重要,从而接纳了自己的“魔丸”身份。仙考前期,哪吒一直是用灵珠的仙气掩盖魔丸自身的魔气,从隐喻的角度可以看作为了“仙”的名分,哪吒被迫对自己“魔”之属性做了切割。这种与本性的切割无疑是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相悖离的。《列子》引鬻子言:“去名者无忧”。当哪吒不再纠结自己是仙是魔时,这便是对于“仙魔”名分的超越,使他真正拿回了对自己的定义权,也使他冲破了“名”的束缚,更加逍遥而回归于本然。这样的哪吒岂不比那个想成为“阐教仙人”来证明自己的哪吒更接近大道么?
注:图为电影《哪吒:魔童降世》海报
《清静经》云:“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所谓“真法不显”,正如经文注疏中引悟真子云:“项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真正的“得道”不会是某一种外在的形式标准,甚至不是某一种语言概念的形式。因为“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恒常不变的大道是只可体悟不可言传的。哪吒的言语也不是在描述大道,而是在与外面世界的认识和碰撞中,我们从中看到了哪吒的成长和体悟。
哪吒在影片中最振聋发聩的台词要数那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言语间,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蓬勃朝气与大无畏的勇气提振人的心魄。因为被世界磋磨过的人都知道,想改变世界,太难了。但我又不禁想,如果哪吒成功了,那个世界会是一个绝对公平正义的世界吗?也许哪吒改变后的世界一定更好,但未必是完美的。或者说,不能定义一种绝对的公平完美的世界。因为一种“绝对的”标准或规则一旦被表述出来并被认可,即使在当下可能是“最优解”乃至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展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程度时,它就难免被规则中的既得利益者利用或是在未来的未来成为新的枷锁。
所以,太上道祖不肯为大道作出一个正面表述的语言定义,因为大道“不可道”,同时,他还以一种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洞见与智慧,告诫后人“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身处其中、目之所及的名分、观念、规则,也不是亘古不变的,我们的世界也可以变得更加公平美好。这为我们留下了无尽可发挥的空间,让我们对大道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理想中完美世界的追求,超越世事变幻,浩劫更迭,生生不息,代代相承,永无止尽。
最后,电影台词中的“照世明灯”常常是“灯塔国”的戏称,那放在我们自己的圈子里,像不像某些满口大义、欺世盗名的假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