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了解一下中国人的感情和合神

用户_989315 2025-02-14 17:42:37

今天是2·14,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国人的感情和合神。

“使媒求妇,和合二姓”,《周礼·媒氏》孔颖达疏中讲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自古以来,男女成婚前都需要举办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以祈求夫妻二人能够感情和合、彼此忠贞到老。在这个过程中,必定少不了主祀夫妻感情的和合神。不同于西方神话中爱神形象的唯一性,主管汉民族男女情感之事的和合神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形象更迭。如今通常见到的和合神的形象,大都是两个蓬头笑面的童子,他们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手中捧盒,寓意着和合美满、百年好合。相传,这两位童子的原型是唐朝时期的僧人寒山和拾得。

清朝汪汲作《事物原会》,其中写道:“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关于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流传着诸多不同版本:一则曰,寒山和拾得原为好友,怎奈命运弄人,二人爱上同一个女子。待到拾得要与该女子结婚时,二人才得知真相。为了不扰好友情事,寒山于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得知此事后,舍弃该女子,独自一人到苏州来寻找寒山。得知其住所后,拾得折了一只荷花作为见面礼。寒山听闻拾得前来,来不及放下手中的一盒斋饭而急忙外出迎接。二人见面后,一荷与一盒相映成趣,遂共同在当地开山立庙做起了出家僧人。另一则传说则曰,寒山与拾得是寺庙中的师兄弟,更是贫贱之交。老和尚圆寂之前分别给予寒山半本真经和一枝荷花,给予拾得半本真经和一个圆盒。半年后二人再次相会,才恍然明白老和尚是在暗示他们二人唯有和合诵经才能得道。寒山与拾得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虽然此类传说总有附会之嫌,但却不离两个中心内容:一是二人原本感情深厚,又经历过聚散离合,所以更符合和合之要义;二是在不同的故事版本中,始终会出现荷与盒两个物件,以此作为和合的谐音,由此也就坐实了其和合神的基础。清翟灏作《通俗编》卷十九有云:“国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山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因为受到皇封,这一对佛家雅士由此便成了掌管人间情事的神仙。

在佛教信仰中,是把寒山作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作为普贤菩萨的化身的。有意思的是,寒山与拾得两个人也曾被道教收入下八仙的行列中。与寒山拾得二人故事相对应,道家中也有一段关于和合二仙的传说,故事的发源地就在西岳华山。相传,当初有个老道士在华山修行,他常到深山中采药,希望能炼制出一种可以治愈天下百病的丹药。有一天老道士正在采药,忽然来了两个白胖娃娃帮着挖药。连续多日,娃娃总是跟着老道士进山。老道士心中纳闷,不知道这是谁家娃娃,又想这深山老林中绝无人家,而娃娃也从来不说自己住在哪里。这一来二去,老道士心中就起了疑惑。这一日他想出来一个办法,上山采药的时候他随身带了针线,趁两个娃娃不注意就取出白线系在了娃娃身上。待到娃娃离去,老道士依旧微笑告别。第二天老道士跟着那根白线来到一片陌生地,只见线头系在几株草叶上。老道士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在这根草下便挖了起来,竟得到一根大大的黄芩和人参。老道士知是有神人点化,忙把黄芩、人参收好,回到庙后把所有的器皿洗涮干净,又取来洁水,才把这两味珍贵的药材放到锅中蒸煮。老道士叮嘱两位徒弟,药一定要熬制七天七夜,才能做成治百病的丹药。他嘱托完徒弟,自己又进山采药去了。可谁知在炖到第五天的时候,两个徒弟忍受不了贪念竟然把上等的药材自己吃下了。等老道士回来发现药没有了,便要追着徒弟打。两徒弟慌不择路,不觉间竟然从平地直接上了一面石崖。原来,两个徒弟因为偷吃仙药而早早得道了。至今在华山聚仙台上南望,还可以看到有个携手而站的人影,这便是当日偷吃仙药的两位徒弟。后人也把此二人称作“和合二仙”。

不论是在佛家还是道家的传说故事中,和合神都是以两个人的身份成对出现的,以此对应“和合”一词的本意。其实,在最初的和合神信仰中,是一位名叫万回的神人独自担当了此职能。明田汝成作《西湖游览志余》卷23云:“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鼔,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外亦能回来,故曰万回。”此万回者,相传是唐朝人,因其兄长远赴战场,为解父母的牵挂之情,万回便决定到万里之外去探亲,并带回了哥哥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因他能够朝发夕返,故名“万回”,其孝行曾得到唐高宗及武则天的嘉奖。据传,万回长相怪异,其所言之事多能应验,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所以民间和宫廷都有祀奉万回的传统,民间多俗称其为“万回哥哥”。百姓在年关将近时供奉万回,期望能借其神力使万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团圆,因此万回被视为团圆之神,即最初的和合神。元刘一清在《钱塘遗事》卷一“万回哥哥”条中写道:“惟万回哥哥者,不问省部吏曹市肆买卖及娼妓之家,无不奉祀,每一饭必祭。”由此可知,当时对和合神的信仰是非常普遍的,且多存在于商业领域,这与和合神最初的职能有直接联系。在和合信仰中,和合神其实还兼有财神的职责。

和合,并不限于男女情事。《国语·郑语》有“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在此有调和、协和、使之好合之意,代表的是对以和为贵的一种追求,其意侧重于调和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也更适合于被商家作为行业神来供奉。在《万法归宗》卷二中有一段以万回为原型的“和合咒”,其曰:贞观元年五月五,万回圣僧生下土。不信佛法不信仙,专管人间和合事。和合来时利市来,眼观梨园舞三台。拍手呵呵常要笑,咚咚金鼓滚地来。男女相逢心相爱,营谋买卖大招财。时时刻刻心常恋,万合千和万事谐。吾奉万回哥哥张圣僧律令敕。在中华文化的商道中最崇尚的原则是和气生财,所以和合神万回具有财神的职能也就不足为怪了。除此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中还提到天师曾“敕和合二仙助显道法,无合以不和,无颐恙不解”,在所请的神仙中,包括“万回圣僧、和事老人、何公三九承士、都和合潘元帅,天和合梓元帅,地和合柳元帅”等等具有和合职能的神仙。至此也可以发现,不论是驱役邪魔,还是利市人情,亦或者男女情事,对“和合神”的信仰是横贯三教的,一个“和”字恰恰代表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对和合神信仰的流变,也正是中华文化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