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与儒、佛并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老子道德真经》在文学、哲学、宗教、政治以及美学等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认为,《老子道德真经》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应该在人生哲学思想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辩证关系,如果能够仔细领会,对每个人思想的成熟、进步,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首先,《老子道德真经》内含典型的道家思想。如《老子道德真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如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和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等等。此外,《老子道德真经》中还体现出许多哲学上思辨的色彩。简略举例于下:(一)《老子道德真经》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观点。如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出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二)《老子道德真经》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如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三)《老子道德真经》中矛盾相互转化的观点。如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等。其次,《老子道德真经》中还包蕴着极其丰厚的人生哲学和经世致用的处世态度。(一)无私的精神。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都是无私的,人依道而行,也应如此。他提出的“圣人无私,圣人无藏”,“既以为人,既以与人”,“执左传而不责于人”等都是无私的表现。用今天的话来说:有道德的人不多占财物,也没有必要多占财物。尽自己的能力为人群服务,使他们得到好处也不要求报答。老子的无私也不是要求我们完全没有私心,而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在他看来,“圣人无藏”反而自己能“有余”,尽力为他人自己反能“愈有”,也就是他所倡导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二)容人的雅量。老子认为“天地之间,虚而不屈”。意思说天地广大无所不容,人效法自然,就要“虚其心”,能虚怀若谷,就是“上德”。惟虚能容人,所以“人无弃人”,惟虚能容物,所以“物无弃物”。惟虚能宽大,所以能“报怨以德”。惟有虚能变通而不偏执,所以对于善人固然能以善相待,对于不善之人,也能以善相待了。(三)谦退的态度。老子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人也应该自谦。自谦的表现就是“不自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谦是会受益的,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见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长。谦的反面是骄,骄的表现是:自大,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骄是会“自遗其咎”的: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见反而不能明,自是反而不能彰,自伐反而无功,自矜反而不能长。由于谦虚,所以不与人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不与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人能争过自己。不争的人是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上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争,甘愿处于众人所讨厌的坏地方。由于谦虚,所以不敢为天下先,甘愿居后、甘愿处下,然而事物的发展是辨证的居后反而能身先,处下反而有好处,就像江海处于百川下游,而百川都归于江海一样。
(四)生命为本的理念。老子指出,人们首先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在这些问题上,世俗之人最容易犯糊涂,往往轻身而逐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结果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因小失大,物极必反。(五)“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老子认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进而指出事物不断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即祸福相倚相伏,祸中有福有因,福又潜伏了祸的果。老子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面对当下生活。
读《老子道德真经》,他会教给人知晓生命价值的意义,树立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某种新的失落,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一种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所以,老子哲学对于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得失成败,保持和谐平衡的生命情调,重振生命活力,具有永恒的启示意义。无论人生的成功者抑或失意者,皆可凭借“老子的真经”启迪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