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食味艺文志》
一根木棍能怎么吃?网络上不乏这样的探店视频:在布景精致的云南餐厅里,一碗砂锅米线被端上餐桌后,戴着黑色手套的店员随即把一根木棍削出少许木屑,让客人拌入米线汤中。当客人投以疑惑的眼神时,店员则会告知“这是我们云南的吃法”。
△云贵菜餐厅必打卡的“木屑”香料。(图/小红书截图)
最近几个月,云贵菜属实大火了一把。如果用股市的眼光看待餐饮界,那云贵菜毫无疑问是2024年被炒得最热的一只概念股。主打云贵菜系的Bistro餐厅的扎堆出现,某种程度上回应了都市人对于“原生态食材”“回归大自然”和“山系饮食”的向往。
铺天盖地的山系餐饮还带火了一种植物,木姜子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众所周知西南地区的人嗜食山野滋味,但直接上树根的吃法仍引来不少猎奇目光。然而,这些看似神秘的木棍,早已融入西南地区的饮食结构中。尤其在黔东南和滇西地带,木姜子是平常到容易被当地人忽略的烹饪食材,往往出现在某个不起眼的早餐铺子里。但同样一根木棍,只要换个精致布景,在食客面前表演一番,价格便可轻易翻倍。
木姜子究竟如何进入西南人的食谱,如今又在更广阔的餐饮市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小鱼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在广州经营了一家云南菜餐厅。都说云南人爱吃老奶洋芋,但把红酸汤当作底料熬煮的老奶洋芋,在广东还是不算常见,而小鱼店里一道名为“木姜子红酸汤老奶洋芋”的菜却成功征服了广东食客的味蕾。
很多人是在云南菜餐厅才第一次尝到木姜子的味道。所谓木姜子,虽名里带个“姜”字,但其实跟姜没有什么关系。木姜子是一种樟科小乔木,据植物学家考证,这种树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尤其是海拔1500米左右的温暖山区。
木姜子树并不算高,绿色光滑的树皮和长圆形的叶片在西南山区中并不惹眼。在黔东南一带,木姜子从冬天开花直至次年三月,花谢了再结果实,而人们连木姜子花也不放过,采摘来泡茶喝。
△网友分享云南芒市米线摊上的木姜子根。(图/小红书截图)
至于木姜子根,小鱼的记忆是:在滇东老家的街边早餐铺,店家打好米粉后浇上肉汤,顾客再依据自己的喜好添上佐料。每家粉店的作料台上都会提供二三十种作料,除了常见的水腌菜、花椒粉、薄荷叶等,还有一个装着木姜子根的筐,有些随性的店主甚至会用塑料桶装,边上配有一把小跳刀,供客人削木屑用。
将木姜子根的碎屑添于牛羊肉汤米线之中,这样一来,既有优于柠檬和生姜的增香效果,亦有给牛羊肉去腥之神效,这是西南人发明出来的天才吃法。
从根茎到果实,木姜子可以说被西南人用到了极致。它被贵州人广泛用在烹饪中,也成了诸多名菜中不可或缺的风味。例如名声在外的贵州红酸汤鱼,少了木姜子,等于丢了灵魂。
△贵州的苗寨。(图/Unsplash)
贵州嗜酸,黔东南的苗寨尤甚。阿花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来自贵州东南部的清江苗寨,也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她发现寨里家家户户都爱红酸汤,于是着手改良预制,没料到这款酸汤很快就在全国卖爆。小鱼的餐厅里广受好评的木姜子红酸汤老奶洋芋,其汤底原料也是出自阿花之手。
熬制红酸汤,需要将木姜子、红辣椒和番茄等食材混合发酵3个月,将酸味最大限度地激发。当地人酿制红酸汤,实际上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储存木姜子的香味。因为木姜子的果实在自然条件下容易腐烂,难以保鲜。
小时候,阿花并不喜爱木姜子的味道,因为它的味道太冲;长大后,她才逐渐领悟这股味道的精髓。作家梅子小时候也不喜欢吃木姜子,这是因为“孩子味觉过于敏感”。随着年纪渐长,人生阅历丰富,口味也会相应改变,反倒会爱上那些童年时绝口不食的东西。
梅子在《味道与记忆》中这样写道:“尤其木姜子这样有个性的东西,只有千锤百炼的味觉才能品尝到它奇妙的滋味,木姜子的知音,应是有阅历的人。”
△贵州。(图/Unsplash)
在梅子的笔下,一颗颗绿色光滑的木姜子果实化身为“小魔豆”。她记得童年时,母亲在采摘木姜子果实时,常留下树顶几枝,等到果实熟至发黑、外壳变硬,再摘下来供人生食——当然只有口味特别重的人才敢这样吃,若让外地朋友生食品尝,他们恐怕会一脸惊愕。对于这种吃法,阿花早就习以为常,当地人相信木姜子果实可以“通气”,以解便秘之苦。
尽管木姜子的味道伴随小鱼直到成年,但她在离开家乡后才关注到这种香料的存在。她说:“我们小的时候吃这些食物,其实没有人会留意其中应用的香料是什么。因为在当地生活,那些你认为的新奇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当地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