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朋友”,这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身上众多标签中最为醒目和突出的。
他在一生中,10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96岁到北京,见到王毅,还一直担心那会是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
而这一切的开端,其实都源于1971年,基辛格作为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的特使,首度秘密访华。
彼时,对于到中国访问的外国政要来说,若能见到毛主席,这将是他们接受到的最高礼遇。
不过,基辛格当时却是对毛主席“唯恐避之不及”,引得众人不解。
直到40年后,基辛格才亲口道出了原因。所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71年7月,基辛格一行启程,表面上,他们此行是为访问越南、泰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但实际上,基辛格身上肩负着一次事关全球,一旦达成必震惊世界的外交任务,那便是访问中国。
作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7月1日抵达西贡,2日抵达曼谷,6日抵达新德里。
这时,按照既定任务规划,基辛格马上将抵达此次出访名义上的“最后一站”,那便是巴基斯坦,届时,他将找个由头,秘密踏上前往中国的飞机。
而恰逢这时,基辛格还在印度,没有抵达巴基斯坦的时候,就犯了胃病。
而他选择了一直强撑着,因为这出戏,他要等到巴基斯坦再演。
果然,等到了巴基斯坦,在一场便宴上,基辛格突然手捂着肚子,连声叫着“难受”,他的胃病又犯了。
而南亚地区那时正流行痢疾,基辛格突然说肚子疼,没有人觉得奇怪。
很快,基辛格因为“身体抱恙”,便被安排“留在巴基斯坦休养”。
而同一时间,四千公里外的北京,正为基辛格的秘密来访做准备。
第二天,也就是7月9日凌晨,基辛格抵达巴基斯坦的一处军用机场。
当时,为防止路上行人认出自己,基辛格还特意戴上了一顶宽檐帽和一副墨镜,几经伪装。
结果中途出了个小插曲,基辛格抵达机场时,还是被一位巴基斯坦籍的伦敦报社记者认出来了,那位记者赶忙问巴基斯坦的官员,基辛格是要去哪里?
巴基斯坦的官员回答他说是去中国,于是这位记者又赶忙将这条新闻报给了伦敦报社总部。
结果,伦敦报社总部的编辑二话不说就将这条新闻“枪毙了”,那位记者还挨了骂,基辛格怎么可能去中国,真是喝醉了,荒唐至极!
由此也不难理解,后来消息传出后为何会震惊世界了。
事实真相是,基辛格真的去了中国。
当时在巴基斯坦机场,一架波音707飞机早早安然停在那里,默默等待着他。
而飞机上,还“藏着”中国派出的四位负责接机的高级代表,包括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礼宾司唐龙彬、外交部官员王海蓉以及翻译唐闻生。
唐龙彬后来回忆说,当时在飞机上,我们相互握手致意,这是中美高级官员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握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握手两边,一边是笔挺的深色西服领带,一边是庄重的黑色中山装和女制服。
对于基辛格,唐龙彬则清楚地记得,基辛格的手又粗又大,他握手很有劲,神态精明,反应敏锐,这令唐龙彬不禁暗想,“这个人可能很不好对付”。
等到飞机平稳地开始飞行后,衣着形成鲜明对照的双方各坐一头,气氛拘束而紧张,双方都有些警惕。
直到基辛格率先打破了这一局面,只听见他突然道:“很高兴见到南希·唐小姐。”
而这个南希·唐小姐便是“四人小组”中的唐闻生,彼时,唐闻生在外交界刚刚崭露头角,是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身边有名的才女翻译。
但是乍一听到基辛格叫“南希·唐小姐”,大家都很吃惊。
唐闻生闻言,才赶忙解释道,这是自己在美国时的名字。
听到唐闻生这样说,大家才微微仰头,恍然大悟,而与此同时,大家也明白过来,看来,美方是做了“功课”的。
7月9日北京时间正午12时,载有“四人小组”、基辛格以及基辛格特别助理等的专机抵达北京南苑军用机场。
当时的北京,正处夏日中午,气温30多度,而叶帅、黄华、熊向晖等,已经一早等候在了停机坪。
飞机舱门打开,基辛格率先迈下飞机,他说:“我是第一个踏上中国领土的美国官员”。
叶帅迎上去,用带着一口浓重的广东口音郑重道:“欢迎你!”
而后在简单的寒暄后,叶帅陪同基辛格坐上了宽大的红旗轿车,一行人等直奔钓鱼台,途中,车队细心地放下了深色的窗帘。
等到了钓鱼台,基辛格被安排下榻国宾馆5号楼,并很快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期间,基辛格其实是十分警惕和担心的,当时的他还算不上多了解中国。
在钓鱼台,基辛格的两个保卫几乎是寸步不离的,除非是基辛格同周恩来总理的单独会晤。
和周总理的第一次会晤,时间就在基辛格抵京后两小时,会谈地点则在基辛格的住地。
这是周总理的一手安排,而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给予了基辛格极大的惊喜、尊重和安全感。
他实在没有想到周总理会亲自到他的住地会晤。
第一次见周总理,基辛格不禁说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说:“中国很神秘。”
而周总理却回答他道:“我们并不神秘,你觉得神秘是因为接触得太少。”
也正是这一句话,令基辛格一行人的紧张感大大缓解。
最终,基辛格在北京停留48个小时,和周总理会谈就用了17个小时,每天会谈的时间都达到了七到十个小时。
而除了见周总理,当时对任何一个访问中国的政要来说,如果能见到毛主席,那将是最高规格的礼遇。
基辛格却有意“躲避”毛主席,这不禁令人不解。
直到2012年,基辛格出版了一本名叫《论中国》的书,在书中,他才说出了当年那样做的原因。
他回忆说,他当时其实是硬生生“按捺住了见毛主席的强烈愿望”,因为他“很清楚,尼克松总统希望成为第一位见到毛主席的美国官员”。
所以尽管访问中,他知道如果他提出要求,可能就能见到毛主席,而如果他不主动提,毛主席就不会见他,但考虑到一旦见到毛主席,回美国后会让尼克松不悦甚至动怒,他还是按捺住了见毛主席的强烈愿望。
再之后,从1972年到1975年,基辛格多次访华,终先后5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基辛格深深为毛主席身上散发的魅力所折服,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
而毛主席评价基辛格是“一个滑稽的小个子”,“每次他(基辛格)来见我,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将奔波于两国之间基辛格比作“燕子”,对基辛格为此做出的努力予以肯定和赞扬:“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公告(这条公告发表于1971年11月30日,公告内容即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而基辛格也正是从1971年起,开始将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放在研究中国上。
1973年,基辛格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的官员,堪称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外交官。
1977年,基辛格卸任国务卿,此后再未担任任何政府公职。
但是,这时的基辛格却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成为了我们的“好朋友”、“老朋友”。
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基辛格的看法总是格外引人关注。
2018年时,95岁的基辛格在新加坡参加完论坛,提出要来北京一趟,“见见老朋友”。
照片上,坐在他身边,满头白发的老人便是他口中的“老朋友”——唐闻生,是当年基辛格首度访华时前往接机的“四人小组”其中之一。
时至如今,当年的“四人小组”,除了唐闻生,其他三人均已相继辞世。
而基辛格,也于2023年11月29日离开了人世,享年100岁,结束了自己百岁百次访华的传奇外交一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书中的人物最终成为了历史。
中国人古来最重情义,尽管我们十分清楚,基辛格首先是个维护美国利益的美国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称为“老朋友”,这也是我们对这位百岁老人的最真诚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