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3月17-21日),英伟达将举办GTC 2025大会,展示其在AI与计算领域的最新进展。
市场普遍期待,英伟达可能提前公布Blackwell Ultra(B300系列)数据中心GPU的规格和性能数据。这款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的产品,或将影响数据中心市场格局,尤其是云服务商的采购决策。不过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性能提升,还需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和外部不确定性。
Blackwell 架构从 2024 年出现以后,靠着 B100 和 B200 在数据中心市场得到了认可。它的设计关键是提高 AI 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效率,还可以优化能耗。B300 是这个架构的升级版,估计在内存带宽、计算性能和能效这些方面会有新的突破,以满足生成式 AI 和大规模计算的需要。但是具体能改进多少还需要等大会披露。
AWS、谷歌还有 Meta等云服务商,对高性能 GPU 的需求总体保持增加。这些公司各自通过 Bedrock、Vertex AI 以及 Llama 3 等平台来支持 AI 服务,对算力的依赖是越来越强。在大模型方面,虽然OpenAI的神话已经不再,但Grok3等新一代产品,依然在验证英伟达GPU的不可或缺性。要是 B300 能够明显提高推理速度和能效,说不定能吸引这些企业多买一些。比如说,能效提高能帮着云服务商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帮助新一代大模型降低推理成本,这在全球都有减碳压力的情况下显得特别重要。
不过呢,采购的决定可不是只看硬件性能,英伟达的软件生态(像CUDA )也为硬件带来了额外的价值,不过云服务商还是会去评估成本、供应链是不是稳定,还有竞争对手的替代办法。毕竟G200的供应链难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博通、麦威尔在定制AI芯片领域的巨大成长,以及AMD 和 Intel 等对手这几年在性能和价格上慢慢缩小了差距,这些都可能会让部分云服务商分散采购,减少对单个供应商的依靠。
英伟达目前在AI GPU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根据第三方数据,其2024年数据中心收入已占公司总收入的80%以上。然而,B300的发布能否延续这一势头,在全球芯片和投资行业依然存在巨大的争议,而且这种争论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英伟达用实打实的业绩来验证。
尽管市场对B300寄予厚望,但其实际影响仍有不确定性。英伟达在硬件性能和生态系统上的优势为其提供了竞争壁垒,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懈可击。
有时候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来自博通、AMD这些直接的竞争对手,竞品快速追赶、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外部政策风险,这些都是市场能够预见到的,但像Deepseek这样,往往是不知道什么领域跨界而来的莫名对手,却会给出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