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向宁夏推进时,马鸿逵放话要死战到底,结果他的部队一交手就垮了。解放军迅速攻入马家军的大本营,我们原本打算以和平手段说服马鸿逵,但他固执己见,完全拒绝和谈,执意与解放军对抗到底。他还威胁说,要不惜一切代价,烧光、淹光、打光,绝不给解放军留下任何东西,誓要让宁夏成为一片荒芜之地。
不过,等解放军真正打进宁夏时,马家军的实力还真让解放军吃了一惊。1949年,全国解放的局势已经明朗,为什么马鸿逵仍然选择与解放军对抗?马鸿逵及其马家军的结局如何?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解放军感到意外?
让马家军投降解放军在处理马家军问题时,更希望采取和平手段。马家在西北经营多年,根基深厚,控制着庞大的马家军力量。这支部队在国内军阀中战斗力数一数二。如果解放军直接开战,必然会有不小的伤亡。战争不仅破坏土地,还严重威胁平民安全。马家军纪律涣散,道德败坏,战事吃紧时,特别是处于下风,极可能对百姓下手。因此,解放军优先选择和平手段解放这些区域,确保民众安全。蒋介石带着国民党跑到台湾后,他们的大靠山已经垮了。全国解放大局已定,但凡有点脑子的军官都看得出来,解放军势如破竹。马家军人数再多,也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很多国民党残兵纷纷投诚我们。
考虑到当前形势,我们党认为和平解放并非完全不可能。在争取马家军投诚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标锁定在马鸿逵和马鸿宾这对堂兄弟身上。马鸿逵和马鸿宾都是马千龄的子孙。马千龄生前是宁夏马家军的头儿,他去世后,宁夏马家军的指挥权就交给了马福禄和马福祥两兄弟。马福禄是马鸿宾的老爸,马福祥则是马鸿逵的父亲。这哥俩一起管事,难免有点小摩擦。表面上他们装得挺和气,背地里其实互看不爽。不过还没等矛盾公开化,马福禄就在打仗时出了意外。这下马福祥抓住机会,一个人把宁夏的马家军全揽到自己手里了。
马福祥后来投靠了国民党,在战场上立下不少功劳。但他还是顾及兄弟情谊,主动把宁夏省主席的位置让给马鸿宾。他自己则带着儿子马鸿逵到处打仗,实际上是把军权牢牢抓在手中。随着国民党逐步掌控全国,他们不希望看到西北马家兄弟团结一致的局面。毕竟,这么大一片区域要是铁板一块,控制起来可就难了。为了防患于未然,国民党决定在马家军内部制造点矛盾。于是,马鸿宾被调往甘肃,而马鸿逵则成了宁夏省主席。表面上看,两人职位相当,但实际上,他们手中的权力差距悬殊。马鸿逵这些年随父征战,积累了显赫军功,在军中颇有声望。他掌握的部队不仅数量超过马鸿宾,装备也更为精良。宁夏作为马千龄家族的根基之地,他们的地位相当稳固,祖业也全在此地。相比之下,马鸿宾前往甘肃,得从头建立自己的势力,面临诸多未知风险,各方面条件都远不及宁夏。
马鸿宾心里憋着气,跟马鸿逵斗了好几次。可马鸿逵兵强马壮,手里权力也大,每次较量都是他赢。马鸿宾再不服气也没辙,只能认栽,老老实实当马鸿逵手下的宁夏二把手。最初我军试图争取的是马鸿逵。他与我党的刘志丹有些交情。刘志丹在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中被捕时,马鸿逵念及他曾在马家军担任政治部主任,暗中给了他一笔钱,助他逃脱。与马步芳相比,马鸿逵对我党的态度没那么强硬。有传言说,北平解放后,他也有意与我党进行谈判。1949年,杨得志率解放军挺进宁夏,展示我军实力,并派代表与马鸿逵交涉。尽管我们表示不追究过去,马鸿逵仍心存疑虑。他曾参与迫害红军,特别是十多年前的西路军事件,担心投诚后会遭报复,因此拒绝谈判。既然马鸿逵不愿意跟我们协商,那我们也没必要再跟他讲客气,解放军直接攻进去就完事了。
马鸿逵这人特别自大。马鸿逵还在喊口号,说要战斗到只剩最后一人,可他根本没注意到,自己手下的部队早就变了样。马鸿逵不肯谈,咱们就换个人试试。马家军里总有能说动的,只要有人投诚,军心肯定动摇。这个突破口就是马鸿宾。马鸿宾和马鸿逵关系一直不太好,但马鸿宾的部队规模不如马鸿逵,这些年他只能憋着。马家军和解放军开战时,马鸿逵明知胜算不大,却让马鸿宾带着81军冲在最前面,这不摆明了拿马鸿宾的人当炮灰吗?就算马鸿宾实力稍逊,也不能这么糟蹋他的部队。
这次冲突让两人关系雪上加霜。我们抓住这个时机,打算说服马鸿宾。为了表示诚意,也为了不引起注意,我们没派军官或代表团直接去谈,而是采取了更低调的方式。马鸿宾是回族,解放军在解放区找到了一位叫郭南浦的回族老中医,他在宁夏很有名气。郭南浦跟解放军打过交道,知道他们才是老百姓的希望,思想先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相比之下,马家军简直就像一群临时凑起来的队伍,迟早要输。尽管局势紧张,解放军仍尽力以和平方式处理这些问题,避免战斗和冲突。老人对我党的做法表示赞赏。当我们请他帮忙去说服马鸿宾投降时,尽管身体不好,他还是坚持去了马鸿宾的住处。马鸿宾其实私下里曾帮助过红军,他在得知我党抗日后,释放了一批被关押的地下党员,对红军一直抱有好感。
郭南浦向马鸿宾提起解放军想收编他的部队时,马鸿宾显得很纠结。他既担心作为马家军核心人物会遭到不测,又清楚解放军迟早会打过来。权衡之下,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让解放军先别继续进攻,暂时停战;二是他得亲自去北平,和共产党的领导人当面谈。马鸿宾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解放军无法轻易接受,只能向上级汇报。上级看出他是想借机备战,为谈判增加底气。但上级不吃这套,直接下令部队继续推进。马鸿宾仅掌控81军,根本不值得中央高层亲自出面。等解放军兵临城下,看他还能不能这么硬气。
就在马鸿宾父子投降前,马鸿逵还拍着胸脯说要跟解放军死磕,嚷嚷着要“烧光、打光、防水”,摆明了想把宁夏给彻底毁掉。马鸿逵的部队有个规矩,叫“打光”,就是跟解放军打到剩下最后一个人,谁都不能撤退,必须死战到底。马鸿逵的计划很简单:如果战败,就放火烧毁宁夏,尤其是银川这样的主要城市。他甚至在会议上强调,一旦实施,火会从他的住处开始,还承诺会派飞机接走所有军官,确保他们不会被火困住。
马家军抵挡不住黄河水的冲击,决定放弃城市。他们炸毁堤坝,引黄河水淹没城区,使城市变成一片汪洋。这样,解放军也无法在此作战,城市彻底失去作用。马鸿逵的策略表面上看像是打算和解放军拼个你死我活,确实在部队里激起了一些士气。不过,马鸿宾和他儿子投奔了解放军后,马家军的凝聚力就彻底垮了。
马鸿逵总爱夸夸其谈,常常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他说话时,喜欢夸大事实,仿佛自己无所不能。无论是谈论自己的成就还是家族背景,他总是添油加醋,让人听得目瞪口呆。虽然大家都知道他的话里有水分,但他依然乐此不疲,继续在众人面前自吹自擂。马鸿逵放狠话要拼到只剩一个兵,可他那七万马家军连打都没打就投降了。马鸿逵刚放话要和解放军拼个你死我活,转眼就怂了。他清楚自己打不过解放军,也不是啥“硬汉”,压根不想送命。刚说完要血战到底,他就找了个借口,说是阎锡山叫他赶紧去重庆谈正事。可阎锡山明知解放军正往宁夏打,怎么可能这时候让他跑那么远?马鸿逵嘴上喊着要和解放军拼到底,实际上早就悄悄把家产转移出了宁夏。等解放军一进宁夏,他立马带着大儿子马敦厚溜了,把二儿子马敦静扔下顶缸。马敦静虽然比大哥稳重些,但毕竟年轻,在军中没啥威望,打仗的经验也不多。面对战斗力爆表的解放军,他心里直打鼓,根本没啥把握。
马鸿逵溜了的消息传得飞快,马家军里人人自危。杨得志听说后乐开了花,没了头儿的部队就是群乌合之众,这下马家军再怎么折腾也是白搭。当马鸿宾的部队正在整编之际,南路的队伍已经推进到了宁夏中部。再往北走就是青铜峡这个战略要地。一旦攻下这里,就能直奔吴忠堡,银川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个地方对整个宁夏的战局至关重要。
马家军守住了青铜峡的关键位置,靠着地形优势,他们可能真能挡住解放军。军官们讨论后,一致决定先攻下牛首山。这座山是控制大路的制高点,只要拿下它,青铜峡的险关也就到手了。当晚,解放军迅速集结完毕,直奔牛首山而去。经过一夜激战,我军顺利攻占牛首山,马家军溃不成军,狼狈逃向马家堡。但我们并不着急追击,因为吴忠堡早已锁定为下一个进攻目标。解放军兵分三路向吴忠堡推进,负责防守的是卢忠良。和那些只会蛮干的马家军将领不同,卢忠良脑子灵活,懂战术。要是他铁了心要和解放军打,说不定真能给银川那边争取点时间。
没想到卢忠良还没开打就溜回银川了,原因是他听说马敦静跑了。马敦静本来是马鸿逵留下负责大局的小儿子,但解放军拿下牛首山后,他立马和其他军长商量对策,毕竟他是头儿,大家都指望他出主意。计划没成功,他反而借口去重庆汇报工作,直接坐飞机溜到重庆去了,跟马鸿逵当年逃跑的套路如出一辙。元帅和少帅都跑了,这仗还怎么继续打?连普通士兵都没心思打了,更别提那些军官了。解放军一出手就展示了实力,把那些还在顽抗的将领镇住了。随后派马鸿宾去谈条件,说服他们接受整编。1949年9月23日,宁夏最后的马家军向解放军交出了武器,结束了多年的苦难,宁夏终于迎来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