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粟裕用兵的相同之处:大范围机动作战,要求士兵善于奔跑

淡然若水日记 2025-03-25 21:31:38

粟裕将军早年担任过毛主席的贴身警卫连长,亲眼目睹了主席在战场上的指挥艺术,深受其军事思想的熏陶。尽管没有接受过正规军校教育,但他的军事理论功底却相当深厚。

在中央苏区首次反“围剿”期间,红军已壮大至四万多人。这时,一个常被军事爱好者忽视的重要转折点是,朱德和彭德怀这两位顶尖指挥官不再亲自冲锋陷阵,而是由粟裕接过了重任。当时担任主攻师师长的粟裕,成功俘获了国军的前敌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毛主席得知红军首次俘获国民党中将师长张辉瓒的消息后,兴奋不已,随即挥笔写下一首诗:“漫天霜叶映红云,我军斗志冲九天。龙冈山间浓雾笼罩,战士们齐声欢呼,活捉了张辉瓒。”在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粟裕通过实战历练迅速成长,逐渐发展出独特的作战策略。

粟裕和毛主席在战术上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擅长大规模调动部队,借此寻找战机。在机械化行军还不普及的年代,这种打法对士兵的体能要求很高,跑得慢的根本跟不上。毛主席在兴国时,老蒋从赣南派兵来打。毛主席瞅准闽西防守薄弱,立刻带兵过去,迅速干掉一个营。等赣南的敌人赶来支援,红军早就撤了,专挑人少的地方跑。红军就这么东奔西跑,跨省转移,敌人跟在后面怎么也追不上。等他们好不容易追上时,结果就是被彻底消灭。这种行军方式让士兵疲惫不堪,连将领们也摸不着头脑。绕来绕去,大家都晕头转向。普通人的军事思维根本跟不上毛主席的思路,连林总也忍不住发问:“老走弯路,部队迟早被拖垮。”“一直绕圈子不打仗,到底想干啥?”大家都对这种不寻常的战术一头雾水,有些将领甚至提议:“该换个军事指挥了。”

在战场上,胜利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军队将领们亲身体验了毛主席指挥作战的成效后,个个心服口服。特别是林总,后来更是成了毛主席军事决策的坚定拥护者。邓政委目睹了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后,感慨道:"听毛主席的准没错,他指哪咱打哪。"这句"跟着走"道出了他对毛主席的绝对信任和追随。

毛主席曾向粟裕发出《对粟裕部在宽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指示》,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撤,随机应变。这意思很清楚,有机会就出手,没把握就转移。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粟裕以其卓越的机动战术闻名。他巧妙地指挥华东野战军各主力纵队,不断变换位置,时而北进,时而南撤,甚至频繁翻越山头,让战士们摸不着头脑。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成功迷惑了国军主力,使其难以判断我军真实意图。

粟裕给许世友的九纵下了命令,让他们从某地出发,赶往指定地点待命。九纵刚走了一半,粟裕突然又发来电报,要求他们停下,马上掉头回原来的地方。许世友一听就炸了,直接对上司粟裕发飙:“你们这些领导光会在地图上比比划划,我们可是靠两条腿走路的,哪像国民党有卡车四个轮子跑得快!”不是每个将领都能领会粟裕大范围机动的真正意图。关于机动作战的核心,粟裕曾用一句话概括:“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跑。”在他看来,只有让部队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才能实现边走边打的战术效果。

粟裕打仗特别有一套,尤其是大范围机动作战,简直是高手中的高手。毛主席的作战精髓,他学得透透的,跟毛主席一样玩得溜。正因为这样,毛主席给别的将军安排任务,通常是让他们搞根据地建设,但对粟裕就不同了。毛主席没让他搞根据地,而是让他到处跑,专门负责打歼灭战。这种活儿,可不是谁都能干的,粟裕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