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我村农业蓬勃发展,壮丽70年见证乡村新变化

罗君浩淼说三农呀 2025-03-31 17:20:55

沙质土地上的农业变迁与启示

玉米,这种常见的农作物,在我村有着独特的种植历史与发展轨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村在三农领域的种种经历。

我村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为53米。地表土质由古漳河冲击物构成,土层深厚,地下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适宜种植粮、棉、油菜、瓜果等农作物。属表质地,村西为黏土质,村北村南为壤土质,村东为古漳河古道河带,由古漳河洪冲而淤积而成的沙质和沙壤土质,并经过多年的洪冲和风沙淤积,逐渐形成了大小沙疙瘩30多个。这样独特的土壤条件,为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基础。

从上世纪中50年代起,粮食作物是我村的主要种植对象。1945至1960年,全村粮食播种面积1500 - 2500亩左右,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平均亩产在120 - 175公斤左右。当时的粮食种植是我村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村民们精心照料着这些粮食作物,期望能有个好收成,解决温饱问题是首要目标。

196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国家占地逐年增多,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9年春我村试种120亩水稻成功,当年亩产500公斤。1970年扩种600亩,总产24万公斤。这一时期,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反映出市场需求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水稻的试种成功,为村民增加了新的农作物种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饮食结构。

棉花,在20世纪50年代,在政府“爱国家种棉花”的号召下,我村棉花种植在300亩左右,多时达到500亩左右,多在村南地种植(史称南花地),亩产皮棉35公斤左右。棉花种植在当时也是村经济的一部分,村民们努力种植棉花,既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为了一家的生计。然而,1965年蔬菜面积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骤减到60亩左右。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制后,不再种植棉花。这一过程体现了农业生产随着政策、市场需求等因素而不断调整的特点。

花生,村东沙地适宜种植花生,除种植瓜类芝麻和小杂粮外,每年种植花生在500亩左右,亩产100 - 150公斤左右。1963年村东果树成林后,只在树行间隙内种植。花生也是我村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沙质土壤适合花生的生长,种植花生是我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方式。

解放前,由于受水利条件的限制,一般在房前屋后和村边种植少量的蔬菜,多为自食,少量出售。建国后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和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提高。1958年在郊区农业“以菜为纲”,“郊区农业为城市服务”的方针指导下,我村被郊区划为蔬菜种植大队,实行蔬菜包产定销。蔬菜种植面积最高达到500多亩,年总产150万公斤,成为我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蔬菜种植的发展,反映了我村与城市需求的联系日益紧密,从自给自足到为城市提供农产品,这是我村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

1963年8月2日至10日,连降暴雨1033毫米,滏阳河支漳河洪水决堤,我村变成一片汪洋,遭受严重灾害,秋季农作物基本绝收。但同时,上级政府及时调来救援物资帮助群众度过灾荒。大队组织群众奋起生产自救,抢种蔬菜及晚秋作物,并获得了好收成。这一事件体现了我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也反映出在困难时刻,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自救意识是多么的重要。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村的农业经历了从以粮食作物为主到多种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从传统的种植模式到适应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转变,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考验。这些经历告诉我们,农业生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各种外部因素不断调整。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村的农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的成就,而是要继续探索和创新。比如,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是否可以引进更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随着电商的发展,我们能否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将我村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村的气候条件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这又会对我村的农作物种植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是否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调整种植结构或者引进更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回顾我村的农业发展历程,从最初依赖于土地的自然条件种植各种农作物,到后来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再到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与自救,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村民们的智慧和努力。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的经验,我们要面向未来。

现在,我村有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土地荒废的现象也有出现。这该怎么办?是鼓励年轻人回来继续从事农业,还是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如规模经营、机械化种植?这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而且,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我村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土地既能产出丰富的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村过去的农业发展故事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但在新时代,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更美好的三农未来。是我们继续沿着老路走,还是要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村发展的新三农之路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三农问题的人去思考,去讨论,也希望大家能积极留言评论,为我村的三农发展出谋划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