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慈禧之命把珍妃推入井中淹死的大太监崔玉贵最终结局又是如何?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4-11-04 11:17:31

奉慈禧之命把珍妃推入井中淹死的大太监崔玉贵最终结局又是如何?

1900年的那个夏天,紫禁城内暗流涌动。八国联军的铁蹄已经踏至京郊,慈禧太后心急如焚,准备西逃。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场震惊紫禁城的悲剧在顺贞门外的一口古井边上演。珍妃,这位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在一个闷热的午后,被太监二总管崔玉贵推入井中。这位身材魁梧、武艺高强的大太监,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升平署的戏子一步步走到慈禧身边的红人?为何他会成为这场宫廷悲剧的执行者?在珍妃之死后,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转折?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又是否对这段往事感到悔恨?让我们沿着时光的轨迹,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宫廷往事,揭开崔玉贵这位晚清重要太监的人生谜团。

一、少年崔玉贵的入宫之路

清朝同治年间,在河北省河间府的一个普通农家,少年崔玉贵因家境贫寒,被父母送入宫中当太监。当时的河间府是京城太监的重要来源地,崔玉贵与后来声名显赫的李莲英不仅是同乡,两人还有一段远亲关系。

崔玉贵入宫时年仅十三岁,因其天生体格健壮,在净身后被分配到庆亲王奕劻的王府。庆亲王府上下对这个身材高大的太监颇为重视,安排他跟随府中武师习武。崔玉贵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拳脚功夫,能耍得一手好枪棒。

在庆亲王府的几年里,崔玉贵不仅练就了一身武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处世之道。当时的庆亲王奕劻虽然能力平庸,但极善于揣摩圣意,深得慈禧太后欢心。崔玉贵在王府中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权贵往来,渐渐掌握了为官之道。

光绪四年(18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崔玉贵的人生轨迹。当时慈禧太后酷爱观戏,庆亲王奕劻为讨太后欢心,提出要扩充宫廷升平署的规模。升平署需要招募新的内学演员,崔玉贵因其武艺基础扎实,被推荐入选。

在进入升平署之前,崔玉贵就已经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庆亲王府时,他经常偷偷观看府中戏班演出,私下里还跟着学些身段动作。这些暗地里的积累,在他进入升平署后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升平署对内学演员的培养十分严格。崔玉贵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功,除了要跟着外聘的名角儿学习唱腔身段,还要钻研武生的特殊技巧。他那过人的武艺底子在这时显示出优势,特别是在表演水浒、三国等武戏时,那矫健的身手、利落的动作,总能引来观众的喝彩。

就这样,崔玉贵在升平署一干就是三年。这期间,他不但学会了工武生的台步身段,还掌握了老生的唱腔功夫。在一次为慈禧太后演出《铁笼山》时,他那精湛的武打功夫和浑厚的唱腔,立即引起了太后的注意。

此时的崔玉贵,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太监蜕变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宫廷艺人。而这次在慈禧面前的成功演出,也为他日后的升迁之路埋下了伏笔。庆亲王奕劻见崔玉贵得到太后赏识,便将其收为义子,这一举动不仅确立了崔玉贵在王府中的地位,更为他日后进入慈禧太后身边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从戏子到慈禧心腹

光绪七年(1881年),崔玉贵在升平署已经站稳了脚跟。这一年,升平署要为慈禧太后的五十大寿准备大型演出。当时宫中有规定,每逢重大庆典,升平署都要排演新戏目,这次慈禧寿辰更是不能懈怠。

为了这次演出,升平署特意邀请了当时京城最负盛名的老生谭鑫培来督导排练。谭鑫培虽然年纪轻轻,但已是京城戏坛的翘楚。他对崔玉贵的身手颇为赞赏,专门传授了一些武生的绝活。在谭鑫培的指点下,崔玉贵的演技更上一层楼,尤其是他在《长坂坡》中饰演的赵云,那一招一式都显得格外精准有力。

寿辰当日的演出大获成功。崔玉贵不仅获得慈禧的赏赐,还被破格提拔为升平署总管。这个位置虽然不及李莲英的总管太监显赫,但在宫中已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从此,崔玉贵开始频繁出入慈禧的寝宫。

在升平署总管的位置上,崔玉贵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干。他重新整顿了内学演员的训练制度,规定每位演员除了日常练功外,还要定期到外面的戏班学习。这一举措使得升平署的演出水平大为提升。慈禧每次看戏都十分满意,常常赏赐银两。

光绪十年(188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更是让崔玉贵在慈禧面前立下大功。当时有个外省进京的戏班,打着名角的旗号要在宫中献艺。崔玉贵凭着多年看戏的经验,发现这个戏班水平平庸,便出面阻止。事后查实,这个戏班确实是冒充的,若让他们在太后面前献丑,必定惹来大祸。慈禧对崔玉贵的先见之明十分赞赏。

此后,崔玉贵开始负责筛选进宫演出的戏班,甚至连宫外各王公大臣府上的戏班演出,也要经过他的把关。这一权力看似不起眼,实则关系重大。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喜欢养戏班,能否获准在宫中演出,往往关系到主人家的面子。

光绪十二年(1886年),崔玉贵被擢升为太监二总管,位居李莲英之下。这个位置不仅掌管升平署的演出,还要负责慈禧日常起居。每天的戏目安排、膳食调度,都要经过他的手。

在这个位置上,崔玉贵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他不仅能为慈禧挑选最好的戏目,还能根据太后的喜好调整演出时间。遇到重要场合,他还会亲自上台表演几出武戏,以助酒兴。这些表演往往能赢得慈禧的欢心,使他的地位更加稳固。

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崔玉贵已经成为慈禧身边最重要的几个太监之一。他的权力范围不再局限于升平署,还参与到宫中大小事务的决策中。每当有重要的节庆活动,他都要负责统筹安排,甚至连光绪皇帝的日常起居也要经他过问。这个曾经的戏子,终于成为了紫禁城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三、珍妃案背后的权力角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紫禁城内的形势愈发微妙。李莲英与崔玉贵这两位太监大权在握,各自占据一方。李莲英倚仗着跟随慈禧多年的资历,掌管着太后的贴身事务;崔玉贵则凭借着在升平署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宫中各个部门。

这种微妙的平衡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初出现了变化。当时,珍妃已经成为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经常在慈禧面前为光绪说话。李莲英对珍妃十分忌惮,因为珍妃的存在动摇了他在慈禧面前的地位。而崔玉贵则因为有庆亲王奕劻这层关系,与珍妃保持着一定的往来。

在这个时期,宫中形成了两个较为明显的阵营。一边是以李莲英为首的保守派太监,他们完全依附于慈禧太后;另一边则是以崔玉贵为代表的中间派太监,他们试图在慈禧与光绪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分化在日常事务中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在安排演出时,李莲英总是力主选择慈禧喜欢的传统戏目,而崔玉贵则会适当安排一些光绪欣赏的新派戏曲。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局势更加紧张。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朝廷内部对待列强的态度出现分歧。珍妃经常在光绪面前表达对义和团的质疑,这些言论传到慈禧耳中,让她十分不满。李莲英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在慈禧面前进谗言,说珍妃与外国使节有来往。

六月,八国联军开始向北京进发。慈禧太后在决定西逃之前,首先要解决后宫的隐患。她把崔玉贵召到便殿,下令处死珍妃。这个命令让崔玉贵陷入两难。一方面,他深知违抗慈禧的后果;另一方面,他与珍妃也有些交情。但最终,在李莲英的步步紧逼下,崔玉贵不得不执行这道命令。

八月十五日下午,崔玉贵带着几个心腹太监来到顺贞门外的井边。这口井是太监们平时打水用的,深约三丈。崔玉贵先派人把珍妃带到井边,然后按照慈禧的吩咐,将她推入井中。当时还有几个宫女目睹了这一幕,但都被李莲英威胁封口。

事后,为了掩盖真相,慈禧对外宣称珍妃是畏罪自尽。但光绪皇帝显然不相信这个说法,他多次追问珍妃的死因。在李莲英的运作下,崔玉贵成了这起事件的替罪羊。李莲英借机向慈禧进言,说崔玉贵处事不够稳妥,建议将其调离要职。

这场权力角逐最终以李莲英的胜利告终。崔玉贵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慈禧的信任,被贬回庆亲王府。而李莲英则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成为慈禧最倚重的心腹太监。珍妃案成为晚清宫廷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太监集团内部权力格局的重组。

四、西巡前后的庆亲王府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行避难。崔玉贵被贬回庆亲王府后,庆亲王府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亲王府中最有经验的太监,崔玉贵开始重整府邸事务。

庆亲王奕劻此时正随慈禧太后西逃,府中只留下王妃和几位侧福晋主持家务。崔玉贵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点府中财物。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前,庆亲王府已将大部分贵重物品转移到西安的别院。但仍有不少古玩字画、金银器具留在北京的府邸中。

为了保护这些财物,崔玉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将值钱的物件分散存放在府中各处暗室,又在显眼处摆放一些仿制品。当八国联军的士兵进入王府搜查时,只找到这些仿品,真正的珍贵物件得以保全。这个策略后来被其他王府效仿,使得许多皇室珍宝免遭劫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崔玉贵开始着手修缮被洗劫的王府。他动用了自己在升平署时期积累的人脉,请来了一批手艺精湛的工匠。这些工匠不仅修复了被破坏的建筑,还按照崔玉贵的设计增建了几处新的院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专门用来演戏的小戏楼,这是崔玉贵为了延续自己对戏曲的热爱而特意建造的。

当年冬天,庆亲王府成为了北京城内为数不多能够正常举办宴会的王府。崔玉贵组建了一个小型戏班,经常在府中演出。这些演出不仅让府中生活不至于太过沉闷,还为王府维持着一定的社交圈子。很多在北京城中留守的官员都会来王府看戏,借机交换消息。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慈禧太后开始筹划回銮事宜。庆亲王奕劻作为朝廷重臣,需要先期返京准备。崔玉贵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着手安排王府的迎接工作。他将府中的陈设恢复到西逃前的样子,又特意在正院摆放了一些西安带回的新物件,以示王府的兴旺。

同年九月,慈禧太后回銮。庆亲王府因为准备充分,成为太后回京后第一个视察的王府。虽然崔玉贵已经不在宫中供职,但他安排的种种细节还是让慈禧留下了深刻印象。太后在王府用膳时,特意让人传话表扬了府中的布置。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庆亲王府因为奕劻在朝中地位的上升,变得愈发热闹。每逢节庆,府中必有大型宴会。崔玉贵继续发挥着他的专长,将这些宴会安排得井井有条。他组织的戏班也经常受邀到其他王府演出,在京城中颇有名气。

这一时期的庆亲王府,在崔玉贵的经营下,不仅保持了皇室宗亲的体面,还成为了北京城中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府中的戏楼经常有名角登台献艺,一些落魄的老艺人也常常受到王府的接济。崔玉贵虽然失去了宫中的权势,但在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依然维持着他对戏曲艺术的追求。

五、晚年岁月与戏曲遗产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离世。崔玉贵虽然已经远离朝廷政治多年,但这个消息还是在庆亲王府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作为曾经的宫中重臣,崔玉贵按照礼制参加了慈禧的丧礼。在送灵的队伍中,他遇到了许多昔日的同僚,包括已经年迈的李莲英。

宣统元年(1909年),崔玉贵开始整理他在升平署时期收集的戏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大量的曲谱、唱本和舞台布景图,都是他在担任升平署总管期间积累的珍贵文献。他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又请人誊抄成册,准备留给后人参考。

这一年冬天,崔玉贵在庆亲王府举办了一场专门的戏曲研讨会。他邀请了京城中著名的票友和戏班班主前来交流。会上,崔玉贵展示了他收藏的部分宫廷戏曲资料,并详细讲解了一些已经失传的老戏的表演技法。这次活动在京城戏曲界引起很大反响,不少戏班都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演出经验。

宣统二年(1910年),崔玉贵开始着手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他在王府戏楼专门开设了一个培训班,招收了十几个有天赋的青年学习戏曲。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了京剧界的中坚力量。崔玉贵将自己多年在升平署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后辈。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崔玉贵完成了《升平署戏曲汇编》的编纂工作。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清宫戏曲的发展历程,包括了大量珍贵的曲谱和表演程式。特别是其中关于宫廷大戏《天下太平》的记载,为后人了解清代宫廷戏曲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庆亲王府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崔玉贵仍然坚持着他的戏曲教学工作。即便在最动荡的时期,王府戏楼的演出也没有完全停止。这段时期,他还特意收集了一些民间流传的新编戏曲,将其整理成册。

民国建立后,崔玉贵更加专注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工作。他将自己收藏的戏曲文献复制了多份,分别送给北京城里几个著名的戏班。其中包括许多在宫中独家演出的戏目,这些戏目此后得以在民间流传。

1913年春,崔玉贵组织最后一次大型演出。这次演出汇集了他培养的所有学生,连续演出了三天。演出的剧目都是他在升平署时期的经典戏,包括《长坂坡》、《战太平》等。这场演出成为了他戏曲生涯的最后绽放。

1914年初,崔玉贵将毕生收藏的戏曲资料分别赠送给了几个重要的戏班和艺人。这些资料后来成为研究清代宫廷戏曲的重要史料。同年冬天,年迈的崔玉贵在庆亲王府中病逝,终年七十四岁。临终前,他还在指导学生排练新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