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开始不卷价格,卷服务了?

网约车之声 2025-04-08 17:22:47

深夜的机场到达厅,乘客们习惯性打开手机对比网约车价格时,发现曾经刺眼的价格战广告悄然消失。

滴滴、一喂顺风车等平台首页不再标注“全网最低价”,取而代之的是“免费机场贵宾厅候车”“儿童安全座椅免费租借”等服务标签。这场持续五年的价格绞杀战,似乎正转向一场静默的服务升级竞赛。

价格战的终结并非偶然。交通运输部2023年数据显示,头部平台在烧掉超百亿补贴后,用户留存率仅比竞品高出3.2%,却导致行业整体净利润率跌破2%。

当资本退潮与政策监管双重压力袭来,平台发现单纯降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司机收入压缩导致服务缩水,乘客抱怨“越打越贵”,最终形成用户与司机的双流失。某网约车平台内部流出的会议纪要显示,其2024年战略重心已从“流量争夺”转向“服务溢价”。

这场转型最先体现在车辆硬件上。曹操出行在23个城市投放的高端车型中,后排配备充电接口、无线网络和可调节座椅,日均订单溢价率达18%;T3出行推出“亲子专车”,车内安装毫米波雷达监测儿童安全,单均服务成本增加4元却换来25%的复购率提升。

更具颠覆性的是服务标准的重构:深圳某平台试点“行程管家”服务,司机需通过情绪管理培训,在堵车时主动提供周边商场导览或应急药品;北京部分车辆开始提供“行程复盘”功能,自动记录车内温度、音乐偏好等数据,为后续服务优化提供依据。

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第三方调研显示,愿意为定制化服务多支付10%-15%费用的用户占比从2021年的12%跃升至34%。上海白领林薇算过账:“花25元购买‘无异味专车’服务,既能避免晕车药支出,又节省了通勤时间,实际性价比更高。”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倒逼平台将竞争维度从价格敏感转向体验敏感。

但服务升级的暗礁已然浮现。某租赁公司负责人透露,配置高端车辆的司机流失率高达40%,因为“服务分考核比跑单量更难应付”。

更棘手的是行业标准缺失,某平台推出的“星空顶浪漫专车”被质疑变相收费,而“无接触服务”反而引发部分老年乘客的不适。当“服务内卷”触及社会公平底线时,如何在商业价值与普惠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新的考验。

网约车行业的这场转向,恰似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从野蛮生长的流量收割,到如今回归产品本质的价值创造。当“服务即产品”的认知逐渐深入人心,或许我们终将明白:真正持久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比谁补贴更多,而是比谁更懂得以人为中心的温度。

1 阅读:1227
评论列表
  • 2025-04-09 12:53

    明显提价,几个价钱在里面,都是默认。我们老百姓不是傻。国家应强下架

  • 2025-04-09 20:11

    不处理好高佣金低单价,还谈个球服务

网约车之声

简介:八年网约车司机,和你分享路上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