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武则天诞生地:说法繁杂,背后真相究竟藏于何处?

天空叙史啊 2025-04-05 09:35:11
前言

《旧唐书》与《新唐书》等正史,在记录女皇武则天时,留下了不少遗憾。

人们只知道她称帝前改名为武曌,可她最初叫什么,却无人知晓,她的出生地,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原来,不同史书中,对武则天的享年记载差异很大,这一关键线索的混乱,极大增加了探寻她原名与出生地的难度,让研究者们一头雾水。

那么,武则天出生地之争究竟集中在哪些地方呢?

唐五代碑刻中的记述

在广元现存唐和五代碑刻中,也保留有关于武则天的记载,而且有的直接表明其出生地为利州。

《大唐利州刺史毕公柏堂寺菩提瑞像颂并序》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处,西临嘉陵江,为古栈道上的石柜阁所在地,地处交通要冲,唐时“京华冠盖,络绎不绝”。

千佛崖石窟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始凿于北魏,在唐初渐成规模,时称“北佛龛”,中唐时期佛事日盛,修建了宏伟的柏堂寺。

在千佛崖编号第33菩提瑞像窟北壁东侧,近窟口处嵌有一方唐碑,题《大唐利州刺史毕公柏堂寺菩提瑞像颂并序》,篆额“菩提像颂”,下署“侄前多贡进士彦……撰……男颖。

其中“彦口”当为作者,“男颖”可能为书丹者.前蜀乾德六年(924),越国夫人四十二娘装修该窟时。

磨去原碑文字,在该碑上补刻装修题记,致使碑文中间部分文字不存,加之碑文近门处字迹风化漫泐,不可释读,记录菩提瑞像窟开凿年代的文字已不存。

据考证,此碑镌刻于唐容宗延和元年(712),也即武则天去世仅7年之后.文中云:利州柏堂寺,往据列城,州牧攸宅,天后圣帝。

于兹宇,晋寿遗黎,葭萌古壤,锦嶂缘其后,凌汪达其冲,轩槛丰丽,场域闲敞,危途缅衍,驰鹜……因寺以兴号,假树以立名。

武则天去世后曾被追封“天后圣帝”,《旧唐书·睿宗本纪》载:延和元年“(六月)乙卯,追号大圣天后为天后圣帝”[J:新唐书·宗本纪》载:八月壬寅,“追号天后圣帝为圣后”。

延和年号只使用了三个月,而“天后圣帝”这一追封只在延和元年使用过,时间仅有两个月,《唐会要·天后武氏》也载:“景云元年十月十八日,改为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六月十七日,又改为天后圣帝.八月五日,改为圣后.”碑文记事用“天后圣帝”号:在说明广元与武则天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撰刻碑文的确切时间应为延和元年。

这是现存最早关于武则天出生地的资料,比李商隐的《利州江潭作》诗早150多年.秦惠王于周慎王五年(前316)灭蜀,也灭了首与巴,并置葭萌县,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

三国蜀汉改名汉寿.晋世祖司马炎太康元年(280),汉寿县易名晋寿县,县治位于今广元市旺苍县东河镇冯家坝。

此碑由于距离武周时期很近,属于第一手的资料,对于研究武则天的出生地十分重要,由“往据列城,州牧攸宅,天后圣帝。

于兹字”,可知利州有州牧武士蓑宅院,中间虽有缺字,但从其文意可推出应为说明武则天诞生于利州。

《再修西龛佛阁记》

广元皇泽寺最早修建于南北朝时期,部分建筑在修建公路和铁路时遭到破坏,现存龛窟52个,其中有武则天真容。

另有记载武则天事迹的碑文两通,其第12号窟和第13号窟又合称为“写心经洞”,地方文献记载颜真卿(709-784)曾于贞观五年(631)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故名。

此说不确,因为贞观五年时颜真卿尚未出生,龛窟内的造像已残毁殆尽,在13号窟有一方唐碑,上面镌刻《再修西龛佛阁记》,时间为晚唐宝历二年,系将原有碑文掉后补刻。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改利州为益昌郡.碑文表明,唐初利州都督武士夫人杨氏曾出资在寺内开龛造像,后因佛像遭风雨侵蚀,在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27),时任刺史(太守)出资对其进行了妆修。

碑文记述了唐太宗贞观二年(628)与武都督杨夫人有关的一件事情,而与其关联的现象是“灵异如响”,在很大成度上当与武则天的出生联系在一起。

史籍所载古代帝王特别是开国帝王在出生时多有灵异事件发生,武则天也不例外.《酉阳杂俎》载:“则天初诞之夕,雌雉皆雊.”

雊意为雉鸡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可见当时确实存在此类传说.唐代有利州刺史崔朴,见于孙樵《书何易于》一文。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益昌(今四川广元市昭化镇)县令何易于,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敢于冒犯利州刺史崔朴.崔朴的任职时间与《再修西龛佛阁记》的时间相合,应为文中的“太守北平公崔”。

地方文献将颜真卿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事系于贞观五年(631),可能是因为碑中文字缺失而搞错了事主,应当是武士我于本年离任时为本寺做过功德。

结合第12号窟两壁内保存的两组“礼佛图”,很有可能是武士護夫妇出资开凿了本窟.后来在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时,因武则天好佛,为祭拜武则天而专门誊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放置于此。

《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

1954年在广元皇泽寺发现的《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云:“能终复子而明辟,即唐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实录,此不备书。

贞观时,父士我为都督,于是州乃里后焉,”碑立于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其中所缺部分郭沫若先生补为“州乃生”三字!,岑仲勉先生疑为“州生”二字!。

郭沫若先生力主武则天出生于利州,但依据《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认为其出生于武德七年(624),而武士護任利州都督是贞观元年(627)十二月至贞观五年(631)十月,故难以自圆其说,因此怀疑其生年有问题

后蜀去唐不远,其记载也比较可信,可惜的是,大唐利州刺史毕公柏堂寺菩提瑞像颂并序》《再修西龛佛阁记》和《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文字均有残缺,致使其在用来确定武则天生年和出生地时可靠性大打折扣。

0 阅读:4

天空叙史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