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大家讨论的是有哪一本买了很久,却从来没有读过的书。于是我就扫了几眼书柜,看到不少书是买来几年了,却从来没有打开过的。
比如《第五项修炼》、《论语别裁》、《追时间的人》、《张居正》等,有的塑封都没有拆开,都是当时为了凑单买的,后来就没有阅读的兴趣,就一直留着。
其中的《第五项修炼》,你若问我这本书说了什么,我是答不上来的,只能去豆瓣看内容简介再回答你。不过这种做法很假,因为我没有读过这本书,却在网上找内容简介来敷衍,就真的是混子了。
因此,对于没读过的书,别人问起时我都老实回答,读过就是读过,读不懂是另一回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书买来了却不想读,说明对那本书不感兴趣,读不读都无所谓,毕竟那么多好书,不一定每本都要读完。
针对这种情况,我有两种做法。一是冷静几天之后一本本地处理掉,比如卖给多抓鱼,拿到深圳图书馆换积分;二是不再买这类有可能几年都不读的书。
像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如果我做一期《论语》主题阅读的话,就一定读这本书,尽管网上对它的评价不高,我也要认真读完,知道它差在哪里。
比如「暴虎冯河」这个成语,意思是匹夫之勇,是无法成大事的。
它曾在《诗经》出现过:「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比喻为人处世要谨慎,跟后半句意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思一样。
可是南怀瑾的解释却是「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不知道他的解释依据是什么。
作为众多信徒心目中无所不知的「南师」,不会不知道“暴虎冯河」这个词,那么他到底想说什么。
针对这样的争议,应该如何去看待,则是新的话题。像《论语》中这句「朝闻道,夕死可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解释为「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去死,都可以。
而刘君祖在《新解论语》中的解释却是「早上听懂了真理,就是晚上改过也无妨。」他认为句中的「死」是指让「过」死掉。
接着他以《了凡四训》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和《礼记》的「夕有过,朝改之;朝有过,夕改之」为例,说一个人是在大死、大生中得以更新成长的。「死」不是肉身死了,而是改过、悔过。
这个两种解释的差别就很大,只能集中攻读《论语》才有可能找到答案。可见只读单本书的意义不大,也没有必要买,想读想买的话,就根据主题一箱一箱地买,买来设定一个期限认真读完。
同样的道理,凡是东一本西一本凑单买的书我认为没有多少阅读的必要,花时间读完了又能怎么样?尤其是一些被炒作出来的新书,里面能有多少营养?人家关心的只是卖了多少本而已。
假如你买了很多书都认真读完了,而且一年读了一两百本,基本上都是别人说什么书好就买来读的话,也只是刷阅读量凑数而已,不是一件多光彩的事。
相反,你若是买了很多书却没有读,还真是一种庆幸,至少你没有浪费时间漫无目的地阅读。可能你会说,读书不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嘛,自己喜欢就行,太讲究就变味了。
当然,你把阅读当作一种消磨时间的娱乐活动也是好的,比如你今天读了一本心理学经典,明天读一本理财书,后天读一本外国小说,这种感觉自然很充实,还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可是你真的想通过阅读懂一点东西,或者打算深入理解某个话题,不建议这样阅读。
花同样的时间读同主题的10本书,比起随性读完10本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个话题我之前在公众号里说太多了,就不啰嗦了。
回到开头的话题,你买了很久的书中,有哪些是将来有可能列入主题阅读书单的,建议留下来。其他的可以处理掉,因为你将来读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读了也只是图个心理安慰而已,不见得有多大的收获。
那么,你有哪些书买了很久,却从没读过的呢?可以分享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