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打开账单,中美两国居民在电费一项上的支出可谓天差地别。在中国,几毛钱一度的居民用电价格早已深入人心;而在美国,几元一度电已是常态,极端情况下甚至飙升至几十元,令人咋舌。
那么,究竟哪种模式更能有效保障民生,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房租、电费、油价齐飙升 美国民众已处于崩溃边缘》,光明网。
电价差异背后的体系之争
不可否认,这巨大的价格差异背后,是两国电力体系的根本性差异。中国电力行业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国有企业为主导,被一些人称为“垄断”;而美国则奉行电力市场自由化,鼓励私营企业竞争。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美国电力市场的自由化和私有化,本意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电价,提高效率。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
美国电力市场并非完全自由竞争,少数大型发电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寡头垄断,操纵市场价格。这种“自由市场”的背后,是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高昂电价的无奈。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极端天气等紧急情况下,美国私营电力公司的逐利本性暴露无遗。2021年得克萨斯州遭遇暴雪,电力需求激增,私营电力供应商非但没有积极抢修,反而趁机哄抬电价,最高涨幅达200倍。
1400多万居民在冰天雪地中面临断电和天价电费的双重打击,州长却以“抢修赈灾是社会主义国家才做的事”为由,推卸责任。这残酷的现实揭示了美国电力市场私有化模式的巨大缺陷:在灾难面前,利润至上,民生为次。
得州暴雪事件并非个例。美国电力市场长期存在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普通居民的用电成本难以预测,生活负担加重。
究其根源,在于市场机制的失灵和监管的缺位。少数大型电力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操纵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政府监管的乏力,使得这种不公平竞争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电价飞涨,民怨沸腾。
除了价格波动,美国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也饱受诟病。为了防止兼并,维护各自的势力范围,美国私营电力公司倾向于将电网分割成一个个孤岛,互联互通性差。
这种碎片化的电网结构,导致电力资源难以有效调配,一旦某个区域出现故障,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停电。
私营电力公司在维护和更新电网设施方面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使得他们不愿意在长期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过多资金。
老旧的电网设备,不仅增加了电力损耗,也提高了发生故障的风险。
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罕见冰雪灾害,大面积电网受损。然而,在国家电网的统一指挥下,电力工人不畏艰险,夜以继日地抢修,最终迅速恢复了电力供应。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面对类似灾害时,由于电网私有化和缺乏统一协调,抢修工作往往进展缓慢,效率低下,居民长时间处于断电状态。
中国和美国在灾害面前的电力抢修效率对比,凸显了两种电力体系在可靠性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国有电力系统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能够集中资源,快速响应,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美国私有化、碎片化的电力系统,则显得迟缓而低效,难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用电需求。
美国电力体系的种种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反垄断”的反思。难道打破垄断就一定能带来更低的电价和更可靠的电力供应吗?中国的电力垄断模式,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言,是阻碍电力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电力体系的优势
与美国电力市场的价格波动不同,中国居民享受着长期稳定且相对低廉的电价。这得益于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电价政策,控制电力成本,确保居民用得起电,用得好电。
信息来源:《事关电费!居民阶梯电价“一户多人口”认定依据放宽》,人民网,2023年6月2日。
当然,中国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稳定供电,更体现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极端情况时的快速响应和高效抢修。无论是偏远的新疆牧民村,还是高耸的雪域高原,国家电网都秉持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不计成本地保障电力供应。
为了让仅有7户人家的新疆牧民村用上电,国家电网克服重重困难,修建输电线路,点亮了牧民的希望之光。在雪域高原,电力工人冒着缺氧的危险,背着沉重的设备,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电力送进千家万户。
这些感人的事迹,展现了中国电力工人的奉献精神和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感。
长期以来,国家电网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不断提升电力系统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家电网已跻身全球500强前列,拥有2万多项国际专利和11万多项电力相关发明,其超高压输变电技术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除了在国内建设强大的电力网络,国家电网还积极参与国际电力合作,帮助其他国家建设输电系统,提供电力服务。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电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电力体系的稳定、可靠和技术领先,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国有垄断模式,以民生为本,持续投入技术创新的结果。与美国电力体系的市场化模式相比,中国模式在保障民生、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市场失灵与国有担当
将中美两国电力体系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奉行的市场化、私有化模式,并未如其所愿地带来更低的电价和更可靠的电力供应。相反,市场失灵、监管缺位、企业逐利等问题,导致美国电力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可靠性不足,基础设施老化,难以有效应对紧急情况。
得克萨斯州暴雪事件便是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暴露出美国电力体系的脆弱性。
反观中国,国有垄断模式虽然备受争议,但却在实践中证明了其有效性。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以保障民生为己任,不计成本地为全国各地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即使是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也能享受到低廉的电价。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中,国家电网高效的抢修工作,更彰显了国有电力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强大优势。
国家电网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超高压输变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积极参与国际电力合作,为全球电力行业发展贡献力量。这与美国电力公司各自为政、缺乏长期投入形成鲜明对比。
一些人批评中国的电力垄断模式,认为其缺乏竞争,不利于创新。然而,电力行业并非普通的商品市场,其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能源安全。
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容易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剧烈,损害消费者利益。中国国有垄断模式,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下,能够更好地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及性。
美国“反垄断”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在电力行业,简单的套用“反垄断”概念,将电力供应完全交给市场,反而可能导致市场分割、效率低下、价格失控等问题。
中国国有垄断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持国有企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促进创新。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电力体系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地套用“垄断”或“反垄断”等概念。电力事关国计民生,选择合适的电力发展模式,对于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中国国有垄断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