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女儿今年13岁,读初中一年级。她聪明好学,懂事贴心,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的骄傲。从上学开始,她就是优秀学生,成绩优异。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被请教“这么好的孩子是怎么培养的”。小学毕业,女儿顺利进入重点初中。我本以为,女儿会保持过去的名列前茅。但开学摸底测试中,女儿只考了班级15名,成绩普通。
我意识到,重点初中的学苗优质,竞争激烈,女儿必须加倍努力,才能保持领先。于是,从没鸡过娃的我,开始督促女儿,抓紧时间,提高强度,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就下苦功,迎头赶上。否则到了初二再努力,就什么都来不及了。一开始,女儿还很顺从,也知道着急上火。我给她报的辅导班,即使占用了她大量的休息时间,也从不抱怨。但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女儿的成绩不进反退,排到了班级20多名!
最后,我妥协了,但我也告诉女儿,如果期末考试成绩还上不来,那么暑假就哪儿也别去了,全部用来补课。本以为,这样的安排,能让她有紧迫感,知道抓紧用功。但女儿却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更加消极颓废了。她开始频繁的要求请假,理由是头疼,肚子疼,胃疼。我一质疑,她就又哭又闹,说我不在意她的感受,只关心她的名次。
气愤之余,我也疾言厉色的训斥过她,指责她堕落了,不上进。但女儿身体上的疼痛,又不像装的。我带她检查,又查不出什么症状。可动不动就以这些理由不去上学,我很难不怀疑她厌学装病。看着从小品学兼优的女儿,变得成绩退步,厌学,甚至不肯去上学,我焦虑到睡不好觉。再这样下去,先不说她的成绩会下滑成什么样,我更担心的,是她有一天会彻底休学!
为了弄清楚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在看了大量青春期孩子厌学,休学的案例后,一位心理专家的分析视频提醒了我:女儿不是无故厌学,有意装病,而是情绪出了问题。她的头疼胃疼等等不舒服,都是真实的,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躯体化,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一方面,她认同外界灌输的理念,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应该不断学习,快速追赶上去。但另一方面,努力过后达不到目标,她又想自我放弃,彻底摆烂。上了初中后,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考试失利等打击,女儿内心备感挫败。她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也并不优秀,无法胜任初中的学习难度。每天从早到晚的学习强度,已经让她非常疲惫。但放学后和周末,又被补习班占满,让她没有放松和喘息的时间。
1、家长调整认知,看见孩子的痛苦,给与理解和支持,真正跟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作为成年人,我相信很多家长跟我一样,认为读书学习是人生中最轻松的阶段,不应该有什么痛苦。不用挣钱养家,也不需要考虑生活压力,物质条件也很丰厚。面对孩子的情绪和消极,我们会下意识的觉得孩子没事找事,“就是现在日子过的太好了”。所以,厌学就是懒,不上进,不可能有什么心理问题。但实际上,现在的孩子,跟我们读书的年代不一样了。
从上学开始,他们就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每天早出晚归。不间断的大小考,名不副实的课间十分钟,赶场一样的周末,还有各科大量的作业、打卡......这样的生活,其实很辛苦。作为成年人,我们下班后还可以放松,周末还可以休息。但如今的孩子,却需要高强度的过每一天,从早到晚,就是学习。而这样的辛苦,在女儿没出现问题时,我其实是视而不见的。面对孩子,我习惯了命令和要求,很少提供理解和支持。直到她用生病来为自己呐喊,我才猛然惊醒,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学习,我调整了教育思路,学会理解孩子的处境,真正看见她的痛苦,让她慢慢感受到,原来妈妈是可以理解她的。当孩子意识到,即使自己情绪崩溃,甚至抗拒上学,妈妈都愿意跟她站在一起,为她托底时,亲子关系才会重新流畅融洽。她才能在这份接纳和托举里,汲取能量,找回积极进取的心气。
现在,我开始抓住各种机会,给女儿提供积极的反馈,让她重新感受到自己的“多元价值”。女儿请假在家,我会有意示弱,请她帮忙。帮我调整下电脑的格式,查一部电影在哪里看,解决一些手机小问题等等。然后给她积极的认可:多亏有你,你真帮了妈妈大忙了,有你真好!女儿的日间测试没考好,我也会略过对结果的关注,而是肯定她的付出:这周虽然因为身体不舒服,请了几个半天,但妈妈看到你晚上看书那么认真,真是觉得好辛苦呀!不舒服就跟妈妈说,老师那面妈妈来搞定。
一个在学业上备受挫折的孩子,本身遭受的打击已经很多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女儿明白,自己的价值不是只靠分数来评判的。努力的过程,也能被看到。学习之外,还有其他闪光点。卸下了心理上的包袱,没了外界的批评和压力,女儿反而能静下心来,好好整理自己的学习了。在学习中更专注,体会到学习本身带来的成就感,她的情绪问题也明显改善。身体上的不适也减轻了,很少让我给她请假了。
普通平凡,才是正常。与其逼迫孩子当分数的奴隶,不如放下执念,去发掘她的特质和优势。放下过度的焦虑,不用过高的期待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才能有所侧重,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通过沟通和分析,我和女儿一致得出结论,她其实不是天赋型选手。而且,她的理科思维确实偏弱,用女儿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理科脑袋“。比如英语,语文,她可以轻轻松松,就考出高分,写的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但数学,就总是学不透,也不感兴趣。
所以,对于女儿合理的学习路线,就是按部就班的跟上理科的学习进度,不追求优秀,不花大量的时间逼迫自己拿高分,不在理科方面内耗自己,消耗自己。对于文科,则保持兴趣和热爱,并把这个方向当成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又变回了小学时,那个积极快乐的小女孩。每天踏踏实实上学,不再强迫自己一定考出好名次。回到家,也能坦然告诉我分数,因为她知道,妈妈也不会因为成绩的不理想而指责自己。神奇的是,当我放下了高期待和高标准,穿过名次,成绩,去接纳女儿真实的一切——她的压力和恐惧,痛苦和无助。女儿反而告别了情绪问题,轻装上阵,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越来越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