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编看到某破产处置平台发布了一批名为“深圳市小牛共享科技有限公司”存放于全国各地医院的共享按摩椅正在破产拍卖中。共享按摩椅自2017年开始兴起,以共享概念为基础的行业的确面临多重挑战,但行业是否完全“红利期终结”了呢?你在商场、电影院坐过这种“共享按摩椅”吗?不知大家体验感如何。


曾经一次小编在万达看电影,刚在黑暗的环境中坐下,后背突然被东西顶起,吓得手中的奶茶差点扔了,后来才知道那是触动了按摩椅的“免费一分钟体验”。商场中的众多品牌按摩椅也鲜少见人真的去放松体验,大都是转了很久实在没有地方坐的顾客。而多数按摩椅都有“防占座”功能,他们会不断通过语音提示来驱赶占座人,如果长时间不走它还会变换座椅形状,例如折叠起来赶走“蹭座者”。有网友表示,不是非要蹭那个座,只是没地方坐,如果商场能够规划更多的休息座位,真的不想碰这种不知道几时消毒的共享座椅。

很多人表示,这个行业的红利期已过,需结合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综合分析:
一、市场角度分析:共享按摩椅行业的现状与困境
1. **市场饱和与过度竞争**
- **早期红利消退**:共享按摩椅行业在2017-2019年快速扩张,大量企业涌入,导致公共场所(如商场、影院、车站)的投放密度过高,供需失衡。
- **运营成本高企**:场地租金、设备维护(卫生清洁、故障维修)、人工管理等成本持续攀升,若使用率不足(如低于每天3-5单),盈利难度极大。
2. **商业模式局限性**
- **收入单一**:主要依赖单次使用费,缺乏多元化收入(如广告、数据变现),抗风险能力弱。
- **场景依赖性过强**:依赖高流量场所,但疫情期间人流量锐减,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公共场所消费意愿下降,进一步压缩需求。
3. **行业洗牌加速**
- 小牛共享的破产并非孤例,此前“乐摩吧”“摩摩哒”等品牌也出现收缩。行业正从“跑马圈地”转向精细化运营,缺乏资本支持或运营低效的企业被淘汰。
二、用户需求端分析:痛点与机会**
1. **需求存在的合理性**
- **碎片化放松需求**:在机场、医院、车站等等待场景中,用户对短暂休息和缓解疲劳的需求客观存在。
- **价格敏感与消费降级**:单次10-20元的消费门槛较低,但经济压力下,非刚需服务可能被优先削减。
2. **用户体验痛点**
- **卫生与隐私问题**: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如座椅清洁度)和缺乏私密性,降低用户使用意愿。
- **设备老化与维护不足**:部分场所按摩椅故障率高、体验差,形成负面口碑。
三、是否存在盈利品牌?行业分化与生存策略
尽管行业整体承压,**部分品牌仍能盈利**,关键在于差异化运营:
1. **精准选址与成本控制**
- 避开租金过高的“黄金地段”,选择人流量中等但成本更低的区域(如三四线城市商场、社区医院)。
- 与场地方达成分成合作,降低固定租金压力。
2. **提升用户体验与附加值**
- 引入智能消毒设备、定期维护,解决卫生问题;开发“私密隔间”场景(如高端影院、酒店)。
- 结合会员体系、套餐折扣(如包月服务),提高用户粘性。
3. **多元化收入模式**
- **广告合作**:在按摩椅屏幕或APP中嵌入本地生活服务广告,与商家分成。
- **数据价值**:通过用户使用习惯分析,为健康管理、线下消费提供数据支持。
4. **技术驱动效率提升**
- 物联网技术优化设备监控,减少人工巡检成本;动态定价策略(闲时降价)提高使用率。
四、结论:行业进入成熟期,盈利依赖精细化运营**
1. **红利期终结,但需求未消失**
共享按摩椅的“野蛮增长”阶段已结束,行业进入成熟期,未来将依赖运营效率和技术创新,而非资本驱动的规模扩张。
2. **盈利仍有可能,但门槛提高**
具备以下能力的品牌有望存活并盈利:
- 精准选址与成本控制能力;
- 用户体验优化与卫生管理;
- 收入模式多元化(广告、数据、会员制)。
3. **行业未来趋势**
- **垂直化细分**:针对特定场景(如医院、养老中心)开发定制化服务。
- **与健康产业融合**:结合健康监测功能(如心率检测),转型为“智能健康终端”。
共享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效率的提升,按摩椅行业若能解决现存痛点,仍有长期存在的价值,但需告别“赚快钱”思维,转向可持续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