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主动承认,美国大学正在限制招录中国留学生,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领域。你去美国留学,学文科,没问题,但想要学理工科,就不行了。坎贝尔还特别指出,可以多招一些印度人学理工,来代替中国留学生。为什么美国要限制中国留学生学理工?中国的赴美留学生,对中国工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今天,一林想跟大家聊一聊,中国留学生赴美,学文科可以,学理工怎么就不行?
这事得从民国时期说起。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但主要出的是文学大师,而不是理工大学。民国大师存在普遍的偏科,更热衷于文学,而对理工科不太上心,就连鲁迅也弃医学文了。在民国大师的另一面,就是中国的工业人才匮乏, 工业基础薄弱,既造不出飞机大炮,也造不了航母战列舰。只要一涉及到工业领域,民国的大师们就集体沉默了。
这不只是中国留学生的主动选择,也有被动选择的一面。因为当时的西方列强,普遍限制招录中国理工科留学生。就比如日本,大量招录中国的文科留学生,但你想去日本学习机械制造、化学化工,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极低。为什么日本要这么干?就是想通过留学教育,在中国培养一批精日分子。把这批精日分子放回中国,他们就会自动变成日本的代言人。
在理工科方面,反而是法国、英国、美国要宽松一些。像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留学美国,学了铁路工程专业。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回国搞工业建设的海外华人科学家,也主要来自于英美。邓稼先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钱学森毕业于加州理工大学、钱三强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赵九章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基本上,没有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
但这些科学家想回来,也不容易。钱学森回国时,就遭到美国的百般阻扰,历经千难万险,才回到祖国大陆。这些留学西方的理工科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要从西方招募人才呢?主要就是当时,中国的教育体系太薄弱了,严重缺乏理工科人才。可到了八九十年代,又有一大批中国青年赴美留学。可这批留学生,早就没了老一辈留学生的家国情怀。他们大部分都选择了留在海外,拒绝回国。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二流人才倒挂”的现象。中国二流的大学生,深度参与了最顶尖的科研工作,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反超了海外的留学生。像西工大的杨伟、唐长红,清华大学的南仁东,氢弹之父于敏、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都是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没有留学经历。也就是说,中国在工业人才的培养上,已经逐步摆脱了对美国大学的依赖。
像“天宫”空间站、“嫦娥登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基本都是本土人才完成的。
当美国大学限制招录中国理工科留学生时,它不过是想要创造另一个版本的民国大师罢了。可民国大师诞生的背景是,中国本土理工教育过于落后,本土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如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既有人才发挥的舞台,也有相应的理工教育体系。即便没有美国大学,中国也一样能够培育出顶尖的工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