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11日,一个叫吴涛的程序员在电脑前敲下一行中文代码,这或许是中国编程史上一个不太起眼的开始。但正是他开发的“易语言”,让中国程序员第一次可以用“中文”写程序——比如用“如果”代替“if”,用“循环”代替“for”。

那时候,学编程的门槛可不低。很多国人因为英语不好,连变量名都记不住,更别说理解复杂的英文函数。易语言的出现,就像给编程世界装了个“翻译器”:它用中文关键词、中文变量名,甚至还有“填表式”代码编辑器,让编程变得像填表格一样简单。
到了2008年,一位叫史世恒的老师做了100集易语言教学视频,让更多人学会了用中文写程序。2010年,易语言还通过了国家的安全检测,证明它不仅能用,还能安全地用。

说白了,易语言就是为了让中国人能用母语思维做编程,降低技术门槛,让普通人也能参与技术创造。
要知道那时候国内编程圈全被英文软件垄断,易语言就像突然杀出的黑马,一下子成了香饽饽,短短几年就攒了几十万用户,吴涛也因此被评为 "影响中国软件开发的 20 人" 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复杂的软件开发需求涌现,易语言在兼容性和生态建设上的短板逐渐暴露,慢慢归于平静。但它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中文编程的希望 —— 原来咱们中国人真能做出自己的编程语言,而且能让普通人都能用上!

易语言之后,中文编程的火苗不但没灭,反而越烧越旺。2010年,一个叫云表的平台悄悄冒了头,开创了“表格式中文编程”的新玩法。

啥叫表格式编程?你就把它想象成在Excel里画表格,只不过这个表格能“活”过来:你在表格里设定好业务流程,比如报销审批、库存管理,它就能自动生成一个软件系统。不需要写一行代码,甚至不用懂数据库是啥,只要会用Excel,就能搭出ERP、OA、进销存这些企业常用的管理软件。

更厉害的是,云表背后的技术一点不含糊:内嵌的MySQL数据库能扛住高并发的数据量,复杂的业务流程通过“画表格”就能实现,权限管理、数据透视表这些功能更是标配。

现在许继电气、中铁十六局、恒逸石化这些响当当的大企业,都在用云表搭建自己的内部管理系统。

从易语言到云表,中国技术人用二十年证明:用中文思维做技术,不仅能活下来,还能闯出一片天。 当低/无代码遇上国产化,我们终于有机会在数字化浪潮中,走出一条“自主可控、普惠高效”的路。这条路或许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创新,未来一定属于咱们自己的技术。
首先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大家进行点赞、关注、收藏。
小编在此也祝大家日进斗金、财源滚滚。
文|胖胖
作为从业近 20 年码农的总结,中文编程就如同 把“1 + 1= 2” 非要写成“壹加壹等于贰”,真是没事找抽!
我教别人正则表达式、lambda表达式时,他们都是躺平。
很多国人因为英语不好,连变量名都记不住,更别说理解复杂的英文函数。笑死我了,你确定你真的懂编程么……
下一个中文编程座该是AI
底層碼仲系番文,眞正計算機從開機到底碼識別全中文唔知要幾時。美國用佐1946至今完成計算機番文生態
应该把易语言继续发展拓宽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