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退位后过得如何?每月生活费4万贯,快活了25年,却死得憋屈

饭团历史啊 2025-01-15 15:30:35

赵构退位后过得如何?每月生活费4万贯,快活了25年,却死得憋屈

谁能想到,这位在位36年的南宋开国皇帝,会在临近人生终点时遭遇如此戏剧性的结局?1162年,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后,搬进了富丽堂皇的德寿宫,每月享受着4万贯巨额生活费,过着令人艳羡的退休生活。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在德寿宫潇洒了整整25年的太上皇,最终却因一场小中风,被一群御医你一言我一语地"医"到了生命的尽头。一代帝王,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他的退位生活,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金碧辉煌的退休府邸

"德寿宫"这个名字,在南宋临安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座宫殿的前身,是权倾朝野的奸相秦桧的府邸,位于皇城外东南角,地势开阔,风水绝佳。

有趣的是,这块风水宝地原本就是皇家的产业。当年秦桧正得势时,向赵构提出想要在此建府,赵构为了拉拢这位和议功臣,不仅应允了秦桧的请求,还亲笔题写"一德格天"四个大字相赠。那时的赵构,怎会想到日后自己会住进这座府邸?

1155年,秦桧去世后,这座府邸被朝廷收回。七年后,赵构退位,选中这里作为自己的颐养之所。这一选择绝非偶然,除了地理位置优越外,这里距离皇宫仅一箭之遥,方便赵昚前来请安问候。

赵构入主德寿宫后,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工程。他一口气拆掉了秦桧旧府中的许多建筑,重新规划布局,将整个园区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

东区建起了五进的正殿,作为接待朝臣和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每逢赵昚率领文武百官前来朝拜,都在这里举行。南区则是赵构的起居之所,建有凉亭、暖阁等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三层楼阁,名为"望江楼",登上楼顶,可以远眺钱塘江的美景。

西区最令人称奇的是一片占地数十亩的人工湖泊,赵构将其命名为"小西湖"。湖中种植了大量名贵莲花,尤其是千叶白莲,每到夏日盛开时节,香气四溢,蔚为壮观。湖畔还建有曲桥、画舫,赵构经常在此召集文人墨客吟诗作赋。

北区则是内院,专门用来安置宫女和太监。据说,赵构虽已年迈,但对女色的兴趣丝毫未减,德寿宫内的宫女多达数百人。

为了彰显太上皇的尊贵身份,宋孝宗下令,德寿宫的守卫制度要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执行。城门处设有专门的禁卫军,巡逻队昼夜不停地在宫内外巡视,就连出入的物资都要经过严格检查。

为了方便德寿宫的日常管理,朝廷还专门设立了"提点干办"等官职。这些官员除了负责安保工作外,还要管理膳食、医药、园林等诸多事务。赵构对这些事务十分上心,经常亲自过问,有时还会召见这些官员商讨具体细节。

德寿宫的奢华程度,在当时可谓冠绝天下。光是日常维护费用,每年就要花费数万贯钱。但这对于赵构来说却不算什么,因为他还有更大的花销要支出,这就要说到他退休后的"副业"了......

二、超乎寻常的退休待遇

"德寿宫月进钱十万贯",这条记录出现在《宋史》中时,让后世读者都不禁咋舌。十万贯是什么概念?一个当时位列一品的太师,月俸不过四百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一年的开销也就二三十贯。赵构退位后的月度生活费,居然相当于250位太师的月俸!

不过,这笔巨额生活费并没有维持太久。退位后第二年,赵构就主动提出要降低月度开支。在一次宋孝宗来请安时,他说道:"朕已不再理政,何需这许多开销?四万贯足矣。"这番话传出后,朝野上下无不赞叹太上皇的节俭。

然而,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赵构在德寿宫的年度支出从未低于七十万贯,有时甚至超过百万贯。这个数字相当惊人,要知道当时南宋一年的军费开支也不过千万贯。显然,赵构所谓的"节俭",不过是个美名罢了。

为了显示对太上皇的尊重,宋孝宗规定每月要带领文武百官到德寿宫朝拜四次,史称"一月四朝"。每次朝拜,都要按照严格的礼仪进行:百官先在东区正殿外列队,等待宋孝宗到来;宋孝宗到后,便率领百官向赵构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场面何等威严!

在日常起居方面,德寿宫也是规格极高。朝廷专门设立了"内侍省",配备数百名太监和宫女,负责赵构的衣食住行。其中仅厨房一项,就有专职厨师三十余人,每天要准备数十道精美菜肴。据《梦粱录》记载,德寿宫的膳食标准比皇宫还要讲究,光是日常用的调味品就有几十种。

除了基本生活保障外,朝廷还为德寿宫配备了专门的医疗团队。太医院派出六名经验丰富的御医常驻德寿宫,轮流值班。每天早晚都要为赵构诊脉,记录身体状况。药房中储备的名贵药材价值连城,光是人参就常年保持百斤以上的储量。

有意思的是,这些御医还要负责调配各种养生药膳。赵构虽年过古稀,但仍然十分重视保养。据说他每天早上都要喝一碗由人参、鹿茸等十余味名贵药材熬制的汤药,这份药膳方子被御医们视为不传之秘。

德寿宫的警卫力量也十分强大。除了禁军负责外围警戒外,宫内还设有专门的"内巡军",由精选的禁军将士担任。这支人数近千的卫队昼夜巡逻,确保德寿宫的安全。为了方便巡逻,德寿宫的建筑之间都修建了暗道,巡逻士兵可以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完成巡视。

如此奢侈的退休待遇,即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对赵构来说,这些显然还不够。为了获取更多收入,他很快就开始了一系列商业活动,而这些活动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位太上皇的商业头脑......

三、商业帝国的经营者

谁能想到,这位昔日的天子,退位后竟成了临安城最大的商人?赵构的第一桩生意就从酒坊开始。在他的授意下,德寿宫的宦官梁康民私设酒库,开始在民间贩酒。这酒一经推出,立刻引起轰动。

不过,这桩生意很快就被人告发了。有趣的是,宋孝宗不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给这酒取了个富丽堂皇的名字——"德寿私酒"。从此,这酒不仅合法化了,销量反而更好。为了支持这门生意,宋孝宗每年还特意拨给德寿宫五千石糯米,专门用于酿酒。

"德寿私酒"的成功,让赵构尝到了甜头。他立即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在临安城内,德寿宫开始大规模修建房屋出租。这些房屋最大的特点就是挂着"德寿宫"的招牌,租客可以免除一切税收。一时间,商人们趋之若鹜,争相租住这些房子。

房产生意的火爆程度超出所有人的预料。那些没能租到房子的富商,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德寿宫的旗子插在自家门前,借此逃税。后来,连粪车上都插上了德寿宫的旗子,以至于有人写诗讽刺:"德寿书名满市廛,一丁犹是赋三千。不须更问灯笼锦,翼翼宫旗插粪船。"

除了酒业和房产,赵构还开辟了一个更为独特的市场——艺术品交易。作为一个极具艺术鉴赏能力的皇帝,他退位后将德寿宫的一部分辟为"珍玩阁",专门收藏和交易名家字画。每月都有固定的"雅集日",文人墨客们带着各自的珍品前来交易或鉴赏。

在这些雅集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寿鉴宝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赵构都会在德寿宫举办鉴宝会,邀请当时最有名的鉴定专家前来坐镇。民间的收藏家只要缴纳一定数额的"鉴定费",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珍品来请教。这项活动不仅为德寿宫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让赵构有机会网罗到许多稀世珍品。

德寿宫的文人雅集活动很快成为了临安城最负盛名的文化活动。每次雅集,都会有数百名文人参加。他们不仅在此切磋诗文,还会就书画、古玩等进行交流。赵构则借机高价收购那些难得一见的精品,使得德寿宫的收藏日益丰富。

这种雅集活动颇具创意地将文化与商业结合在一起。参加活动的文人既能获得与志同道合者交流的机会,又能借此结识权贵;德寿宫则通过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获取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到了晚年,赵构的德寿宫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据统计,仅酒业、房产和艺术品交易这三项,每年就为德寿宫带来二十多万贯的收入。这些收入让赵构能够维持他奢华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让他在政治上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在他与宋孝宗的政见分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幕后政治的操盘手

表面上看,赵构退位后的生活悠哉游哉,但实际上,他仍然牢牢掌控着朝廷的政治命脉。这一点,从他与宋孝宗在对金政策上的分歧中就可见一斑。

宋孝宗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岳飞平反。这位年轻的皇帝迫不及待地为抗金名将平反昭雪,显然是在为北伐造势。他不仅任命主战派重臣张浚为枢密使,还将张浚的生辰牌位供奉在皇祠,这一系列动作无不透露着他的政治意图。

每次到德寿宫请安时,宋孝宗总会提及"恢复大计"。然而赵构对此却总是不置可否,有一次甚至直接说道:"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这句话不仅用了极其随意的"大哥"称呼,更是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反对态度——等我死了再说吧!

有意思的是,赵构对金国的态度在退位后变得更加谨小慎微。1164年,当宋金关系紧张时,他立即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据《宋史》记载,他专门雇佣了五百名担夫,每人每天支付一千文钱,让他们随时准备好担索,一旦金兵南下就可以立即转移财物。这些担夫整整待命了一年多,可见赵构对金国的畏惧程度。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关于金国使者接见的风波。当金使来访时,赵构要求宋孝宗必须离席接受国书,而且要像自己当年一样,站着与金使交谈。这种举动引起了朝臣们的强烈不满。一位大臣甚至在奏折中写道:"陛下为一国之君,何必如此自降身份?"

但宋孝宗却不得不遵从赵构的意思。在某次接见金使时,他刚想改变这种屈辱的礼仪,就收到了德寿宫的紧急传话,不得不继续按照旧例行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构去世,宋孝宗才最终改变了这种不平等的外交礼仪。

对于维持与金国的和平,赵构可谓不遗余力。他甚至在德寿宫专门设立了一个"边报处",每天都要过问边境的军事动态。一旦发现任何可能引起金国不满的事件,他就会立即通过宋孝宗下令制止。

1169年,边境发生了一起小规模冲突,金国派使者来临安交涉。赵构得知后,立即派人从德寿宫库房中取出珍贵礼品,让宋孝宗转赠给金使,以示歉意。这种事情在赵构在世期间经常发生,以至于朝臣们私下戏称德寿宫为"互市库房"。

就这样,赵构用他的方式影响着南宋的政局。虽然他已经不再亲自处理朝政,但他的意志依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朝廷的决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而他的谢幕方式,却又是另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

五、戏剧性的人生终章

1187年9月的一个清晨,在德寿宫的日常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八十岁高龄的赵构在用早膳时突发小中风,当时的症状并不严重,仅仅是说话有些不利索,右手略显麻木。

德寿宫的医官刘确和管范立即开始诊治。根据他们的判断,这是寒邪入体所致,需要服用活络化瘀的药物。两位医官开出了蝎稍汤、铁弹丸和续命汤等方子,这些都是当时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

消息很快传到了宫里。宋孝宗立即派出大内御医王泾、马希古赶往德寿宫。这两位御医的诊断却与德寿宫的医官截然相反——他们认为赵构是"风痰大作",热火旺盛,需要服用凉性药物如人参汤、牛黄清心丸来降火。

就这样,两派医官各执一词。按照当时的规矩,御医的地位高于宫医,因此赵构开始服用王泾和马希古开的药。谁知服药后不久,赵构就开始频繁腹泻,一个晚上就去了二三十次厕所,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宋孝宗闻讯大惊,连忙让德寿宫的医官刘确重新诊治。刘确坚持使用蝎稍汤,但此时的赵构已经虚弱不堪,药效并不明显。焦急的宋孝宗又让王泾、马希古重新诊治,两人依旧坚持使用牛黄清心丸等凉性药物。

就这样,赵构在一个月内轮番服用冷热不同的药物。一会儿是热药,一会儿是凉药,一会儿是补药,一会儿是泻药。这种反复无常的治疗方案,对一位耄耋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到了十月初,赵构的病情持续恶化。宋孝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连召来了几十位医官会诊。然而这些医官都因为害怕担责任,不敢轻易开方,有的甚至推说"病情复杂,需要仔细研究"。

这场医疗闹剧一直持续到十月初八。当天凌晨,赵构已经说不出话,只能发出微弱的呻吟。到了午时,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申时,他的意识完全模糊。到了酉时,德寿宫内的太监总管传出消息:太上皇驾崩了。

赵构的死因成为了后人议论的焦点。有人说他是被太多的医生给医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前后矛盾的用药给害死的。但无论如何,这位在位36年、退位25年的南宋开国皇帝,就这样在一场本可能治愈的小病中走完了他的人生。

他的死讯传出后,临安城一片哗然。商人们纷纷取下门前的德寿宫旗帜,酒肆里的"德寿私酒"也悄然改名。这位纵横商海的太上皇,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疾病的无情打击。不过,他已经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独特的范例——一个皇帝可以如何享受他的退休生活。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