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棠
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十官九贪”,是从晚清才有的比喻。
可是清朝这么多贪官,为什么没有大批量的斩首抄家呢?
因为他们比谁都知道国法中的律法,他们知道什么银子能拿,什么银子不能拿?什么银子拿了没事,什么银子拿了出事?
而他们不敢动手的地方,其一是科举。
地方每年都要进行科举,每年都会有一笔特定的银子从中央下发地方。
这批银子属于特事特办,只属于科举。
毕竟国家是自己的,科举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皇帝很重视,所以为了天下学子,每一年的科举,都要一次次的修缮考场,置办科举用品,甚至还有钱补助考生。
要知道这些考生,都有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谁也不想提前就把同事得罪了,那不是将把柄送到同事手中吗?
而且书生看的懂文字,谁都有老师,老师上面还有老师,犯不着为了银子将自己后路断了。
更何况,敢于侵占学子补助银子,不管多少,一律重罪。
就连清朝著名贪官和珅,一生主持过多次会试,没有一次在银子上动手脚。
学子是未来官员,那么漕运就是国家安定之根本。
清朝很多底层官员能够一飞冲天,多跟治水有关。
像是康熙朝的靳辅。乾隆朝的高斌,都因为治水留下姓名。
河道泛滥,这是每一位皇帝都头痛的问题。
河水泛滥,是无数人家园被毁,是即将成熟的粮食被淹,于国家民生,都是大害。
所以每年在河道水运上的银子,拨款总是最多的。
雨水泛滥之际用来救灾,风调雨顺之年用来维护加固。
根据记载,清朝时期的黄河,那是三五年一次小花费,十年一次大花费。
每年一笔银子,然后几年来一次灾难,谁都会怀疑这银子用在了哪里?
所以这笔银子的去向,是记载的最详细的,甚至时不时还要派监察御史去检查。
当然,上有计策下有对策。既然这大笔银子不能装进自己兜里,就花了。
河道衙门的官员每天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然后苛待河工,将靡费的银子当做河工的工钱。
河工吃不饱就干不好,然后每年修缮,这就导致每年河道衙门都有大笔进账。
这就像是一个循环,受苦的只有百姓。
除此之外,分文不敢动的就是藩库银子。
所谓藩库,就是清代布政司储钱的仓库。
每年向百姓征收的赋税,一部分运送上京,一部分留在当地。
这些银子,如果监守自盗,死刑。就算拿了一两,也是革职处分。
多干一年,银子就有了,何必为了三瓜两枣冒险?
也不是没有官员这么干,只是被发现后都处死了,甚至只要动了藩库银子,都没人干求情,属于必死无疑,属于自寻死路。
作为官员,地方的上供,下属的上供,出门几乎不花钱,所得都是赚的。而这样的官员做多,且结果都是善终。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