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新中国第一本《宪法草案》上的修改文字

府奕迅 2025-02-12 15:28:25

这个故事不只是讲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么来的,我觉得更要说说那些普通人在这段历史里干了啥,毕竟那会儿全国四分之一的人都参与进来了,这事儿挺了不起的。

那会儿毛主席坐着火车去杭州,在火车上就跟大伙儿说了这么个事儿,这话听着简单,但细想想还真是有道理,一个国家没有宪法那不就跟没有规矩似的。

后来他们到了杭州,在西湖边上住下了,这地方风景好空气也好,适合干大事,那些起草宪法的人也都住在湖边,所以大家就叫这个草案叫西湖稿,听着就挺诗情画意的。

胡乔木当时也在场,他说毛主席把时间安排得特别细,一点一点都计划好了,说是要在1954年1月底把初稿弄出来,然后让中央的同志们看看,再找老百姓讨论讨论。

起草的过程可不轻松,改了又改,毛主席却说要写得简单点,因为咱们这个新中国刚建立没多久,很多事情都没经验,等以后有经验了再写得详细些也不迟。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大家听说要讨论宪法草案,都挺新鲜的,街坊邻居见面都在聊这事儿,连卖菜的大爷都能说上两句。

有意思的是,参加讨论的人数竟然达到了一亿五千万,要知道那会儿全国人口才多少啊,这就等于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参与了。

群众提出的意见有多少呢足足一百一十八万条,从大事儿到标点符号都有,那些整理意见的同志们可够呛,得一条一条记录下来。

后来听说有个宪法草案修改稿流传下来,也不知道是谁的手笔,这里面记录的可都是咱老百姓的心声啊。

说起来西湖这地方确实不一般,风景好不说,历史上就出过不少名人,这回又见证了咱们国家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毛主席他们在西湖边上住下来,每天看着这湖光山色,说不定还真受了些启发,这不,写出来的宪法草案老百姓一看就懂。

那会儿大家讨论宪法,不光是在屋子里,还经常在茶馆里,甚至在湖边的长椅上,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

最后这部宪法在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当时全国人大的代表们全票赞成,这可是咱们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啊。

有意思的是,那些收集来的意见里有很多都是老百姓的智慧,比如说怎么保护自己的权利,怎么让国家发展得更好。

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同志们说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标点符号,只要群众提出来的意见都得记录,这态度就很了不起。

后来在国庆节游行的时候,群众还特意抬着个大宪法模型过天安门,这说明大家是真把这事儿当回事。

现在想想,这部宪法还真是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不是一两个人闭门造车写出来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