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于印度航天而言,注定是起伏不断的一年。
从年初兴奋宣布完成首次太空对接实验,到随后高调推进载人登月计划,印度航天仿佛站在了风口浪尖。
然而,现实总是比理想更为残酷,在新一轮卫星发射任务中,印度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其导航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印度原本看似顺风顺水的航天事业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太空对接实验:突破还是疑云?
印度在2025年年初成功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技术验证——太空对接实验。
尽管此次对接的仅是两颗约220公斤的小型卫星,远远称不上是“巨型航天器对接”,但对于印度而言,这仍然是迈向更高航天目标的重要一步。
凭借这一成果,印度正式成为继美、俄、中之后,全球第四个掌握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然而,这次对接任务却引发了广泛质疑。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在公布任务视频时,并未提供完整的对接过程画面,反而用大量动画模拟代替,真实数据极其有限。
再加上该任务此前经历了三次失败,仅在第四次才宣告成功,使外界对其真实性存疑。尽管印度官方宣布任务圆满完成,许多业内人士依然认为这一结果需更多透明度的验证。
但无论结果如何,印度航天在技术突破上确实迈出了一步,虽然距离真正稳定可靠的对接能力,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航天梦碎?导航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还别说,印度太空对接实验刚刚落幕不久,2025年首个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使用GSLV-F15运载火箭发射NVS-02导航卫星任务就又失败了。
GSLV-F15是一款中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在印度的航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起初,印度官方在发射任务后就宣布卫星成功进入了预定轨道,任务取得了圆满完成。
然而,事实却很快打脸——卫星在轨道调整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未能按照计划抬升至目标轨道,这个结局令人大跌眼镜。
NVS-02卫星是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NavIC)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印度及周边1500公里范围提供精确导航服务的重任。
按照任务规划,卫星应进入一个近地点170公里、远地点36,577公里的轨道。
然而,实际轨道数据显示,卫星仅达到165公里×37,582公里的轨道参数,未能成功完成预定的轨道抬升。
三、推进系统故障,印度航天的致命弱点
印度官方随后确认,问题的根源在于卫星推进系统的故障。用于向推进器注入氧化剂的阀门未能正常打开,导致轨道提升操作失败。
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NVS-02卫星只能停留在一个偏低的椭圆轨道中,难以完成预期任务。
尽管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已正常展开,并与地面建立了通讯,但其核心任务的执行能力已大打折扣。
这一突发状况听起来非常耳熟,事实上在美国波音“星际客机”任务失败后,也有暴露了印度航天在推进系统领域的短板。
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需要依赖推进系统不断进行轨道调整,以维持稳定运行。
而推进系统的故障不仅意味着卫星无法进入理想轨道,还可能导致其逐渐受地球引力影响,最终坠入大气层烧毁。
更严重的是,印度尚未明确是否具备替代解决方案,如果无法找到有效应对措施,这颗价值不菲的导航卫星恐怕最终只能沦为太空垃圾。
四、印度发射再现“闹剧”二字
按照当前轨道参数,NVS-02卫星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无法进行进一步调整,它将逐渐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最终发生轨道衰减,坠毁烧毁。
这不仅意味着印度的导航系统扩展计划受挫,更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区域导航布局。
NavIC系统原本被印度寄予厚望,旨在通过自主导航系统减少对GPS等国际导航系统的依赖,并在南亚区域内提供精准定位服务。
然而,NVS-02的失败,或将对整个系统的后续建设造成连锁影响。
印度官方目前仍在评估是否有其他推进手段能够进行轨道修正,但在推进系统核心部件失效的情况下,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仍充满未知数。
印度航天近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其任务执行的不确定性和高失败率,也让外界始终持怀疑态度。
从“月船”系列探测器的数次失败,到此次导航卫星的轨道失算,印度航天的“翻车”事件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有人戏称,印度的每一次航天任务都像是在“开盲盒”,运气好时能成功,运气差时便以失败告终。
不可否认,印度航天正在不断追赶,但通往成功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航天工程从来都不是靠“运气”决定的。
一个成熟的航天体系,必然建立在扎实的科研基础和严谨的工程管理之上。
相比之下,印度航天虽在近年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核心技术、工程质量、任务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如果无法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印度航天恐怕很难真正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做个ppt动画不就入轨了[呲牙笑]
印度航天是他唯一靠谱的。一直在努力,现在要比日本强了,快接近欧洲了
只差5公里,已成功了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