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箭亮相,长八改延期后首飞成功,美国指责“不透明”,又坐不住了

海内人物 2025-02-14 17:50:30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改运载火箭(简称“长八改”)腾空而起,携带“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直冲云霄,精准入轨,标志着这一新型火箭的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按理说,这本是一件振奋人心的科技进展,但就在中国航天再创佳绩的同时,外媒尤其是美国媒体却再次上演熟悉的戏码。

开始对中国的航天活动指手画脚,甚至炒作所谓的“不透明”论调。

长八改火箭的首次发射,并非一蹴而就,这艘火箭原定于2025年1月执行,因不可抗力的影响,火箭都已经被运至发射场了,又被“推了回去”,直至2月11日才正式升空。

这种推迟其实也不足为怪,毕竟对于首次发射的火箭而言,任何细节上的调整都关乎全局,谨慎点肯定没错。

而最终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当时首飞推迟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相比于基础型号长征八号,长八改火箭在设计上有很大提升,它的设计更为灵活,技术突破也更显著。

长八改火箭是在长八火箭基础上,针对未来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组网发射需求改进研制而成,它采用无助推器构型,增强了任务适应性,使其在3吨、5吨、7吨三个运载能力区间形成梯度配置。

此外,长八改的氢氧上级直径也由3米扩展至3.35米,配置5.2米直径整流罩,推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些改进意味着,该火箭不仅能高效承担卫星互联网组网发射任务,还将在未来满足更多样化的航天需求。

正因为中国航天取得的这一新成就,似乎让某些国家的情绪变得焦躁不安,所以在中国火箭发射成功后,美国第一时间又跳了出来。

在长八改成功发射后,美媒迅速发声,指责中国航天“不透明”,声称中国未提前对外公布发射任务,并且在成功入轨一个多小时后才宣布有效载荷信息。

这个指责听上去颇具戏剧性。众所周知,航天发射任务的目标是将载荷安全送入轨道,确保卫星正常运行,而非在火箭点火前向全世界通报细节。

何况,中国从未掩盖此次任务的存在,明确公布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的发射情况,至于具体的卫星参数,中国自然有自主决定公布与否的权利。

反观美国,SpaceX的星链计划早已发射数千颗卫星,其中许多卫星的轨道参数、技术细节同样未向外界全面披露,甚至,部分卫星的军事用途仍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但当轮到中国时,美国媒体却突然变得“原则至上”,大谈透明度问题,这种双标操作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太空部队也参与了此次舆论炒作,他们宣称,通过持续监测,早已知晓了中国此次发射任务的全过程,进而“证实”了中国的航天活动。

这难道不是废话吗?美国太空部队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监测全球航天发射活动,掌握其他国家的太空动态。

他们“全程盯着中国乃至全世界”,自己对中国的任务流程一清二楚,却又转身指责中国“不透明”,这逻辑简直就是自相矛盾。

事实上,美方对中国航天的敏感并非偶然,而是源自他们对全球太空格局变化的焦虑。

中国近些年的航天成绩斐然,尤其是中国版星网计划,在这一领域迅速崛起,对美国形成了重大战略竞争。

中国的星网计划已进入加速阶段。从2024年起,国内的G60和GW两大星座相继启动,目标是在轨部署万颗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网络。

而美国长期依赖星链等低轨卫星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信息优势,以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为例,其目标是4.2万颗卫星,企图在低轨道抢占更多资源,形成事实上的“轨道垄断”。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星网的推进打破了美方的技术壁垒,无疑令美国“坐不住了”。

过去,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基本由西方公司主导,而中国如今不仅有实力与之竞争,还在自主可控性上占据优势。对于美国而言,这无疑意味着对其技术霸权的直接挑战。

正因如此,美方才会对中国的航天发射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甚至通过炒作“透明度”问题来干扰舆论。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炒作,中国航天的步伐不会停下,面对日益增长的发射需求,中国在大力推动航天科技,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发展也开始崭露头角。

预计到2025年,国内多型可重复使用火箭将相继首飞,其中包括民企研制的朱雀三号。

这款火箭采用不锈钢箭体,具备一级可重复使用能力,设计寿命可达20次以上,低轨运载能力达21.3吨,航区回收任务可达18.3吨。

这类火箭的出现,将极大提升中国低轨卫星组网的发射效率,进一步推动星网计划的建设,到那时候,估计美国的霸权地位将再度动摇。

长八改的成功首飞只是一个缩影,未来,中国将在可重复使用火箭、低轨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持续发力。

而那些炒作“透明度”的言论,只会在中国航天的腾飞中显得愈发苍白无力。

0 阅读:5

海内人物

简介: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