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最新结果刚一公布,整个欧洲的政治版图就像被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联盟党的得票率高达29%,显然已成为最大赢家,总理候选人弗里德里希·默茨首战告捷,将有望接过默克尔的政治接力棒。然而,胜利并非全然是庆祝的理由,因为接下来的日子,对德国,对欧洲,对全世界,注定是风起云涌。默茨的胜选意味着什么?对德国国内面临的经济危机,对乌克兰冲突僵持不下的泥淖,又能带来哪些改变?这些问题,现在暂时没有答案,却足以让每一个关注国际局势的目光紧盯柏林这座世界政治舞台上的“灯塔”。
选举结果一出炉,德国瞬间分化成了两个阵营——一方是支持默茨的联盟党,另一边是以德国选择党为代表的反对派。前者信誓旦旦,认为默茨的胜利能够让德国重新站稳欧洲核心的舞台;后者则超出预期获得了19.5%的选票,意图全面挑战现有格局。这一场景令人不禁联想起美国的两党对峙,甚至有德国网友调侃:“这个选举像极了一场德国版的‘大选真人秀’。”不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立局面,在这些“戏剧性”的选票背后,是德国社会深刻的裂痕:通胀与经济停滞、俄乌冲突与德国军事政策,还有国家认同和移民问题等等。默茨肩上的担子,绝非轻巧。
但,默茨真的能扛得起这些重担吗?在选战中风头无两的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尽管无缘总理宝座,却凭借接近五分之一选票的支持率,成功吸引了全球瞩目的目光,这是德国选择党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更耐人寻味的是,魏德尔背后的一些国际支持者,比如马斯克和美国政坛某些重要人物,这对德国传统政治格局释放出一种微妙又危险的信号——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它的走向。
进一步深挖此次选举的背景,可以发现德国民众为什么会选择成就默茨又给德国选择党如此高的支持率。现任总理朔尔茨的败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怨的直接体现。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仅收获了16%的选票,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其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国内经济增长停滞、通胀飙升、民生问题不断恶化。更关键的是,德国大规模援助乌克兰的政策,让不少选民怨声载道——自己还没过好日子,怎么有钱去救别人?一名普通的法国面包师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德国通胀已经这么让人抓狂,乌克兰的债务只能让我们更穷!”
而从政治光谱来看,魏德尔和她的德国选择党,则代表了一种更为激进的“反建制”浪潮。这股浪潮近年来在欧洲各地风靡,代表了反对移民、质疑全球化、强调本民族利益的呼声。舆论指出,无论是魏德尔,还是支持她的马斯克等人,都善于用简单的话打动民众,比如“让德国属于德国人”这样的标语。默茨虽然胜选,但魏德尔的大幅崛起,实际上给德国政坛敲响了一记警钟:传统的政治“老路”还能走多久?
然而,选举过后,德国并没有如支持者想象的那般“坐稳了胜利的果实”。表面上,局势似乎暂时平稳,但细数台前与幕后,这一切都只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宁静。
对联盟党而言,胜选只是开始,他们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快速组建一个足够稳定的执政联盟。说实话,默茨最初表态不会接受德国选择党加入政府,这一决定受到了舆论两极化的评论。有拥护传统价值的民众点赞这种“底线思维”,但也有德国选择党的支持者大加鞭挞,认为他们再次被“政治正确”打压。此外,无论是选择与绿党还是社民党首合作,都可能让未来政府备受掣肘。没了统一的政策方向,治理效果很可能比朔尔茨政府更糟糕。
与此同时,默茨政府提议继续加大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也未能真正赢得民意的支持。大部分德国普通人更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国内经济的萎靡局势。一位柏林出租车司机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只想油价降一点,房价稳一点,乌克兰的战争?这根本不是我们该管的。”
反观国际社会,更高层次的压力也扑面而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第一时间祝贺了默茨,但这“贺词”夹带的私货一目了然——希望德国带头增加防务开支。这等于在默茨的新政府还没坐稳时,往其预算里投下一块“经济炸弹”。别忘了,北约在俄乌冲突中坚持的“代价共享”原则,很可能会把德国拖得更深。
就在大家以为德国政坛这盘棋差不多走稳了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国际事件让德国内外陷入更大的争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声称,拒绝承认乌克兰欠美国的500亿美元债务,并指出这些“资助金”是北约为维持欧洲稳定的费用,根本就“不该还”。
消息传出,默茨的新政府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他一再表态要坚定支持乌克兰,另一方面,德国民间普遍厌倦了继续无休无止的“援助泥沼”。熟悉德国问题的专家分析,到底是迎合盟友还是顾及国内民众,这可能成为默茨政府最大的试金石。
与此同时,魏德尔再次出现在聚光灯下。她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炮轰默茨的乌克兰政策,称“德国不需要成为国际冲突中的提款机”。虽然她最终未能进入政府,但以反对对乌援助为核心的德国选择党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不小的共鸣。有人猜测,她可能以一种“民间意见领袖”的姿态存在,并持续向联盟党施压。默茨的执政道路,似乎越发无路可退。
而当国内风波稍稍平息,默茨依然无法轻松喘息。美国随即投来关注的目光——对德国汽车出口的关税政策迟迟未定,而这又是德国经济回暖的关键手段之一。问题是,德国如何说服美国降低关税,同时又在俄乌冲突中摆脱对美的过度依赖,这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哪个答案会让所有人满意。
同样棘手的,是移民政策的内外矛盾。默茨多次表态反对进一步扩大移民政策,认为德国应该优先解决本国经济和民生问题。但反对者指出,德国的很多劳动力短缺现象,正是因为移民政策收紧所致。矛盾越发扩大,而欧洲整体的移民潮问题,又无时无刻不对德国施加额外的压力。
默茨的胜选,表面上是对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结果的一个终结,但实际上,它也可能成为更深层次问题的开始。从经济到社会,从国内到国际,他所接手的这个“烂摊子”足以成为英国脱欧以来欧洲最大的麻烦之一。而我们必须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德国的选民会选择继续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延续默克尔路线的默茨?这是对稳定的渴求,还是对变化的妥协?反过来说,那些支持魏德尔的庞大选民基数,又是否会改变德国未来的权力博弈格局?
德国这次选择了老派的稳定派默茨,而魏德尔这样“反叛者”的崛起则迅速撼动了传统格局。如果你是德国选民,你会在稳定与变化间如何权衡?又或者说,德国真的有办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吗?欢迎留下评论,让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