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首广为流传的历史朝代之诗里有云:“黄帝尧舜夏商,春秋战国时漫漫纷争。”一个“乱”,可以用来形容春秋时代的特点,那就是周王室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因此,“春秋”并非特定的时代,它只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分化,一方面,周室势力不断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量。另一方面则是各路诸侯纷争不断,渐渐出现了数十个半独立国。在此期间,长期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困苦,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一些,就其政治而言,这些国家的君主们都显示出他们开明的一面,他们乐于倾听别人的建议,从而增强自己的力量。在此期间,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从青铜器到铁器的转变,使从奴隶制到封建专制的转变也随之完成。
在经济方面,加强国家间的交往与交流,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再加上“礼崩乐坏”的周礼,让他们的思想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于是,一些有见识的人开始思索怎样确立新的社会制度,找到新的“出路”,于是出现了儒家、法家、道家等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学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春秋”和“战国”这两个历史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调”,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伴随着先贤们的努力,各个国家的君王们,都在寻求新的制度,争权夺利,在这个时代,他们创造了许多精彩而又壮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中所包含的精神,就是他们宝贵的“中华智慧”。在此,我们通常把这个时期称为“春秋战国”,实际上,“春秋”与“战国”是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它们具有各自的时间节点与时代特点。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非常清楚地指出的,也是后来被历史学者所公认的,他认为,春秋时代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时代是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后人往往会将周平王的国都视为春秋时代的开端,到了那个时候,周王朝的国力衰弱到了极点,再也无法约束其他贵族,而其他贵族也停止了对卿的封赏,所以,这种封赏制度也就渐渐消失了。后来,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被称为“五大霸主”,事实上,这五大霸主都已经开始代替周天子的位置了。这个时代之所以被称为《春秋》,就是因为这个部书的名字。《春秋》原本是鲁国的一位史家所写,记录了鲁国自鲁隐公初(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之间的大事,同时还记录了一些诸侯国中的大事。《春秋》在孔子的编纂和校勘下,被列为儒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春秋》中记录了鲁国两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与东周建立之后的时代几乎是一致的,因此,后世的学者们将这个时代命名为“春秋”。至于那些嘲讽他的人,为什么不是冬夏,而是春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周王室虽然没落,但是,在最初的时候,所有的国家,都保持着每年“春秋”祭天的传统,每个国家的历史上,都会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被历史记载下来,于是,所有的国家,都将自己的名字,叫做“春秋”,按照历史的顺序,来称呼自己的国家。
为什么叫战国。这个时代之所以被称为战国时代,也是由刘向所著的一本《战国策》所创,里面记录了各个国家的政局,以及谋士们的谋略。又有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世人称作“战国七雄”,但到了后来,又以秦国一统天下,成为中国的霸主。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具体情况如下:晋国以四家卿大夫为主,晋阳一役,被韩赵魏三家联手剿灭的智氏世家,然后三家联手平分了晋国的领土,最终导致晋国覆灭。而这三个家族,则向周王室汇报,各自建国。现在已经是战国时代,周王室的日子也不好过。若说春秋时代是诸侯之间谁强谁弱的争霸之战,那战国时代的战争就是生死相搏,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而且更加残酷。比如秦军坑死了四十万投降的赵军,在长平之战中,那是何等的恐怖。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迫切地想要一统天下,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王夫之将春秋战国视为“古今中外一次大变化的交汇点”。实际上,虽然那个时候的人们饱受战火的摧残,但是在这一阶段,不管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这对于促进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后来的秦的统一,变成了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点赞]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