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中有道,握盏见性

山竹评情感故事 2025-04-27 19:11:05

器物无言,却自有其道。一壶一盏,一瓷一陶,看似寻常,却于方寸间凝练天地之韵、人情之思。古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本无二,器中有道,道外无器。人与物的相契,恰如月印万川,照见的是心性的澄明。

器物为镜,照见心性

器物的美,不在繁复雕饰,而在其承载的意蕴。正如《兰亭集序》中笔锋流转间的心神摇曳,或苏东坡泛舟赤壁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物我相忘,器物亦在静默中诉说人与自然的共鸣。一把紫砂壶,胎土温润如君子之德;一盏青瓷杯,釉色清透似秋水之静。赏器玩物,实则是以物为镜,观照内心。匠人制壶时,需心无旁骛,手随泥走;而用壶者捧盏饮茶,亦需凝神静气,方能在茶汤氤氲中见出壶的“一气呵成”。如此,器物的气息与人的心性,终在往复回流中浑然一体。

日常之美,始于觉知

审美之道,贵在自觉。寻常生活里,一桌一椅、一花一叶,皆可成为美的载体。正如南方朱泥小壶以泥性紧致发茶香,北方紫泥大器以浑厚包容纳百味,不同器物各有其性,而人的审美自觉,便是于细微处见真章。明代时大彬制壶,不求奇巧,唯以朴拙为美;清代玉成窑文人器,则以陶刻书画寄寓哲思。器物之优劣,不在价高,而在能否与心共鸣。若以功利之心待物,则器为死物;若以觉知之心观物,则器为活泉,滋养性灵。

握盏观心,茶中见性

茶事之妙,在于静。寒夜围炉,炭火初红,一壶老茶沸腾,蒸汽缭绕如烟霞。此时无需多言,只需捧盏细啜,任茶汤由喉入心,暖意自生。茶器的选择,亦是心性的外化:朱泥小壶聚香,适合独饮沉思;紫砂大壶宽厚,宜与友共赏。曾有一冬夜,家人围坐书房,共饮一泡陈年普洱。茶汤醇厚如岁月,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心底,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却因一盏茶而时光凝滞。茶之静,让人暂离喧嚣;器之朴,使人返璞归真。所谓“握盏见性”,便是借茶器之质朴,照见本心的澄澈。

以器载道,以心应物

器中有道,道在寻常。一器一物,皆是天地人情的缩影,亦是心性修行的道场。若能在日常中培养审美的自觉,于喝茶时凝神观照,便不必远求禅意,生活本身即是修行。正如李哲政所言:“壶的每一寸肌理,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观者。”器物不欺人,唯人心易迷。愿你我皆能握盏见性,在茶烟袅袅中,寻得一份静笃,照见万物与我共生的真谛。

0 阅读:5

山竹评情感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