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索
2025年4月6日,经济学家宋清辉在微博超话“胖东来基层员工平均月薪9886元”下评论:“胖东来是一家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并附加“在蠢货比例高的地方得蠢货者得天下”等激烈言辞 。这番言论迅速引发舆论海啸。胖东来商贸集团当晚发布公告,认定其言论涉嫌贬损品牌形象,追责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启动法律程序 。宋清辉次日强硬回应,称要“死磕到底”,甚至将矛盾升级至“与邪恶势力殊死搏斗”的层面 。

舆情爆发
微博话题该不该批判胖东来阅读量24小时内突破3.2亿,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支持宋清辉的网民认为“吹捧胖东来是新时代造神运动”,而胖东来消费者则晒出购物小票反击:“愿意为这样的服务溢价买单” 。河南日报等官媒紧急发声,提醒公众“警惕用舆论审判替代法律判断”,但未能阻止民间关于企业道德标准的激烈辩论。
交锋双方的核心论据宋清辉方主张
作为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在声明中强调其言论自由权,指责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初中没毕业却擅长操纵民粹” 。他援引波特竞争理论,认为超市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是供应链效率而非“刻意制造的高薪噱头”,并质疑胖东来“干涉员工私生活”的管理方式属于本末倒置 。
这种批判并非孤例。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警示:“当企业把社会形象置于经营本质之上,就可能沦为表演型组织。”宋清辉的支持者据此追问:如果停止高薪宣传,胖东来是否还能维持市场地位?

胖东来支持者反击
面对质疑,胖东来消费者用脚投票。第三方数据显示,其许昌门店坪效是永辉超市的3倍,生鲜损耗率仅1.2%(行业平均5.7%),这些硬指标佐证了其运营效率 。更有离职员工在抖音直播中展示工资条:“在这里工作三年,真金白银的积蓄改变了我的命运。”
"当996成为某些企业的福报,胖东来用周二闭店维护的不只是设备,更是对'人本商业'的价值坚守。"这条获赞超10万的评论下方,357位带定位的胖东来员工现身说法,其中烘焙师张某的留言引发共鸣:"在这里,加班费精确到分钟计算,店长和我们吃同样的工作餐——这种尊重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三重维度下的观念撕裂商业逻辑之争
支持宋清辉人:胖东来营销费用三年增长120%,而研发投入占比0.3%,远低于永辉的1.8% 。但零售专家张立宪在《商界》专栏反驳:“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本就是用户体验,海底捞用服务溢价打破同质化竞争的案例足以证明其合理性。”
道德评判标准
围绕“周二闭店”政策,知乎出现技术流分析:根据《劳动法》折算,胖东来员工时薪仍高于行业均值15% 。但批评者援引富士康案例,认为“高福利可能掩盖高强度劳动本质”。这种争议印证了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当代困境——如何量化幸福与痛苦的比值?

舆论场话语权博弈
今日头条数据显示,90后在话题中的声量占比达67%,他们更倾向用“员工薪资/消费者体验”等具象指标评判企业 。这与50后群体关注的“纳税贡献/企业规模”形成代际认知鸿沟。
结语:当商业遇见道德,我们如何理性站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场论战的价值,不在于判定孰是孰非,而在于揭示了中国商业文明演进中的深层矛盾——效率与公平、资本与人本、流量与实体的永恒博弈。
胖东来的诉讼能否胜诉尚待法院裁决,但消费者持续涌入的门店和员工真实的获得感,或许比任何理论争辩更具说服力。
这场全民大讨论的价值,恰恰在于促使每个参与者重新审视:我们究竟期待什么样的商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