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建功立业,又可避祸全身,范蠡是怎么做到的?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7-12 10:50:23

春秋战国近五百年,最终能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范蠡出身贫微,但不甘于生活在社会底层,年幼时师从名相百里奚,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在年轻时,就已经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春秋末期,吴越交恶,争霸诸侯。范蠡本为楚国人,他审时度势,意识到要卫楚就必须先助与楚一衣带水的越。于是,他决心投奔越王允常辅其战胜强吴。听说越宛邑令文种将巡访范公村,于是范蠡身披一张黑狗皮跳出来,拦住文种去路,对文种“汪汪汪”叫个不停,引人侧目。差役驱逐范蠡,被慧眼识珠的文种制止,认定范蠡非凡夫俗子。于是第二天微服拜访,两人共议天下大势,于是一同投奔越王允常,成为越王麾下谋士。

《史记》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趁机出兵攻打越国,没曾想被越军打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因伤重去世,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三年后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阻,被当年幻化的胜利前景陶醉得忘乎所以,决心一意孤行,再次实施征吴计划

而此时的吴王夫差,在伍员、孙武等的辅佐下,正为报杀父之仇而厉兵秣马,吴军准备充分,士气高昂,正严阵以待,迎击越军。

越军发动进攻,双方激战于五湖 (今太湖) ,越军一败涂地,狼狈逃回越国。吴军乘胜直追,连战皆捷。勾践最后只剩下5000疲惫之卒,退保会稽山。眼看亡国在即,社稷难保,勾践只得向范蠡求教摆脱危机的方略。在危急的情势下, 范蠡审时度势, 向越王献卑身求和之策:“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 (亲自去吴国为奴) 。”勾践权衡利害,只得接受了这个计策

范蠡深知吴王好大喜功,爱听奉承,在陪同勾践赴吴途中散布舆论,说吴王以仁德鉴于天下,将赦免勾践以示其诚心,给了吴王一顶“高帽子”。到吴国后,范蠡又收买了吴王身边重臣伯嚭,让伯嚭劝吴王不杀勾践,以“不战而取越之国”为饵诱惑夫差获贪天之功。范蠡还设计献美女西施给吴王,乱其心志,无心朝政。范蠡用智慧保全了勾践性命。

起初,勾践在赴吴前曾要把留守越国的任务交给范蠡,但范蠡却提出守国任务最适合文种,而自己甘心情愿陪同越王一起去敌国作人质。谁都知道在敌国不但要忍受屈辱,还可能随时有难以预测的危险,范蠡选择了这个九死一生的角色,令越王深受感动。

之后,文种留守越国,行政抚民,范蠡则陪伴勾践夫妇一起到了吴国,为吴王做了三年服役的奴隶。

在范蠡与好友文种的共同努力下, 终于达成和议, 为越王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勾践与范蠡实行韬晦之计,在夫差面前装得特别恭顺、矫情,骗取了夫差的信任。

又三年后,夫差同意勾践与范蠡一同返国。回国后,勾践在范蠡的辅助下,痛改前非,卧薪尝胆,苦身焦思,立志复仇;效法大地,顺时养生,抚民保教,力图振兴,以待吴国可乘之隙。

勾践复国心切,范蠡却认为越国各方面条件都不利时,需要忍耐,直到吴王先杀了伍子胥,再遭遇天灾,吴民饿得难以活命,而吴王又兴师北伐齐国,远离国境的时候,范蠡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才进兵,在一举击败吴国,洗刷了会稽之耻,完成了复国战争的胜利。

越灭吴以后,北渡淮河,底盘扩大到江淮以东,得到周天子的封赐予齐晋等中原大国会盟,实现了霸业,提高越国的威望。

然而就在勾践灭吴雪耻、称霸诸侯的辉煌时刻,范蠡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和明智,激流勇退,挂冠而去。

范蠡对服侍多年的越王勾践的为人有深刻了解。“只可共患难, 不可共安乐”的越王勾践随时可能将他这个功高震主的臣子送上不归之路时,毅然离去就不仅是一个明智的决断,而且也是一个道德无愧的选择

勾践本就是一个心地偏狭的君王,此时的他再次被灭吴和北上争霸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暴戾恣睢、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听不进逆耳之言,甚至滥杀无辜,达到不可救药的程度。

范蠡早已看到了这种危险,而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富贵利禄享受中的文种对此却浑然不觉。范蠡出于朋友之情给文种写下《遗种书》,书中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多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善意的提醒文种应该像自己一样秘密迅速地离开越国,以免遭杀身之祸。然而文种不知是没有体味其中的真意,还是自认他的“伪病不朝”能够脱祸。

文种后因遭小人诬陷,说文种谋反,勾践于是残忍地赐剑给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以先王试之。”文种面对绝情的勾践,悲愤莫名地伏剑自杀了。相比范蠡的清醒和决断,文种最终还是吃了对勾践幻想的大亏。

出走后的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开始了弃政从商更具异彩的后半世。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既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又能淡泊名利,成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典范。

韩愈曾认为范蠡“为人谋而不忠”,理由是范蠡违背了“君存与存,君亡与亡”的道德,是一个“有匡君之智,而无事君之义”大义有亏的人。按照韩愈的逻辑,范蠡一旦做了勾践的臣子,必须永远卖身于勾践,任凭勾践生杀予夺。仿佛当勾践最后要范蠡的脑袋时,范蠡必须能甘心情愿地“引颈就戮”,口中还要高唱“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不得不说,韩愈的愚忠思想是多么的严重。

既渴望建功立业, 又谋求避祸全身。这种面对两难而能够机智巧妙的选择者, 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只有范蠡等少数几个人做到了。

人的一生,应该能够像范蠡这样,把持自己生命的航船,溯急流,越险滩,进退有据,快慢有度,大开大合,纵横驰骋,该出手时坚定果决,该退场时机智从容。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不看别人的眼色。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