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放弃27000平方公里的江心坡,只换回156平方公里的片马等地,在中缅划界问题上,中国未免太过宽容。”
自中缅边境协议签订以来,对中国在协议中放弃领土面积远大于收回领土面积一事的议论声一直不绝于耳。
新中国政府一向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就算面对英美、苏联的压力也未曾妥协,收回了曾经被他们侵犯的主权。
缅甸作为一个小国,显然更不可能让新中国放弃原则,那么中国到底为什么会在实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选择“以大换小”呢?
中缅划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种种历史遗留问题,边境许多地方都未正式划定。
不过,由于国内有更多更为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新中国政府对边境问题采取了暂时维持现状的做法。
然而,边界未正式划定,也就意味着两国边民生产生活活动不存在明确的界限,稍有误解就容易引发边境冲突。
美西方国家为孤立抹黑新中国,往往抓住这些冲突大做文章,污蔑新中国具有侵略性,令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十分被动。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邻国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就成为了新中国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经过认真研究,在与中国接壤的众多国家当中,中国选定了缅甸作为第一个正式划界的谈判对象。
而另外一边,缅甸对于与中国正式划界的渴求甚至更加迫切。
由于新中国在边境问题上主张维持现状,中方人员活动一般都会依照建国时的习惯线进行,然而在中缅边界却有些例外。
建国之初,国民党虽已败逃台湾,却依旧在西南、西北留下了不少残部,这些残部后来都被解放军一一清剿。
其中,西南地区的一些国民党残部在解放军手中吃了败仗后,选择向缅甸方向逃窜,解放军为追缴这些部队,也越过了国民党在1941年与缅英当局所议定的边界。
新中国一直不承认近代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自然也不会认可这条英国胁迫国民党承认的“边界”,因此在清剿完国民党残部后,中国军队并未撤出,而是继续在原地驻扎。
这就导致中缅边境的冲突更加频繁、激烈,尤其是1955年,还发生了两国军队擦枪走火的“黄果园事件”。
缅甸政府深知,作为一个小国,缅甸完全没有实力与中国抗衡,很快与中国澄清了误会,然而,在美西方国家的炒作之下,缅甸国内还是因此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
缅甸政府对此深感不安,也更希望早日与中国厘清边界,以免两国关系出现不必要的波折。
时任缅甸总理吴努在与新中国交往的过程中,多次提及边界问题,希望能够早日解决好这个问题。
中国一发出边界谈判的信号,缅甸就第一时间给出了积极的回应,双方很快就边界谈判的基本原则达成了共识。
之后,经过5年的艰苦谈判和实地勘测,中缅两国在1960年正式签订边界条约,解决了两国间的领土争议。
然而,当根据条约画定的新地图公布之后,许多人却产生了不满。
与建国时期沿用的民国地图相比,中缅边界中段220平方公里被“永租”给缅甸的地区被彻底划给缅甸,换回了南段班洪、班老地区189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的土地交换尚且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在北段中缅争议边界,原本在中国地图上的,面积高达27000平方公里,能够连通藏南的江心坡地区被划给了缅甸,新归入中国版图的片马等地却仅有156平方公里。
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中国政府实在的过于宽容,甚至认为中国在这份协议中吃了大亏。
然而,一贯重视国家利益,面对英美、苏联威胁也不曾妥协的新中国政府,真的会在主权领土这样的关键问题上做出让国家吃亏的决定吗?
地图开疆
事实上,这个被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高度关注的江心坡,在中缅谈判的5年当中,甚至根本不曾成为双方的障碍。
因为尽管在民国遗留的地图上,这里被划入了中国境内,但这完全是国民党政府不切实际,“地图开疆”。
在明朝时期,中国也曾经对江心坡地区实行过统治,但由于当地远离中原,受交通条件限制,这种统管关系也十分松散,只要部落首(土司)领称臣纳贡,明朝并不太插手具体事务。
到了明朝后期,缅甸兴起,对西南边陲的土司管理区发起进攻,这些土司无力抵抗,很快倒戈缅甸。
而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众多,顾不上西南边境的偏远地区,就连云南的腾冲、凤庆等地都一度被缅甸侵占。
在清朝入主中原后,缅甸依旧不知收敛,继续向云南扩展,结果被清军狠狠收拾了一顿,之前吃掉的领土也都被迫吐了出来。
然而,与缅甸的战事也让清王朝受到了不小的财政压力,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索性在缅甸臣服,承认自己的大清藩属的前提下,将江心坡这样不便管辖的地区赏赐给了缅甸管理。
因此,从清朝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到民初的1912年版《中华民国地理全图》,江心坡地区都不曾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之上。
就连云南当地的人士,也基本上不知道还有江心坡这样一个地方,而江心坡的本地居民,对自己的国家认同也是归属缅甸。
然而,到了1941年,蒋介石被英国以关闭滇缅公路胁迫,接受了英国单方面划定的“1941年边界”,在中缅边界南段丢掉了不少领土。
蒋介石自己也知道这是丧权辱国,为了不让颜面上太过难看,便选择在未定界的中缅边境北段做些文章。
既然未定界,那岂不是想怎么画地图都可以,只要实际情况没有变化,谁还会为了一副地图来找民国的麻烦不成?
于是,在蒋介石的示意下,1942年,民国正式认定,将江心坡纳入中国版图的地图才是正确画法。
可是,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后,民国却根本不曾借机江心坡做任何战略经营。
国民党政府在收复江心坡一事上唯一的努力,就是1946年成立方域司后,司长傅角今带队多番考察,提出了江心坡原属中国的历史依据。
但江心坡居民显然不会因为民国提出了“历史依据”就改变自己的国家认知。
事实上,就在傅角今考察的同时,江心坡的居民已经积极加入《彬龙协议》,为缅甸的独立事业奋斗去了。
实事求是
在新中国与缅甸的立国过程中,民族主义都是极为重要的精神支撑,即使有中缅友好的愿望在,双方也都不可能在领土这种涉及民族感情的问题上轻易让步。
但中缅领土争议的问题又不能不解决,而且还必须是和平解决。
对于缅甸来说,如果不能和平解决,一旦中国选择付诸武力,缅甸难以承受这样的后果。
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武力收复失地不难实现,但是一旦这么做,新中国的安全环境将遭到极大的破坏,这对百废待兴急需建设国家的新中国来说亦是不可承受之重。
想要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找出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划分方法,唯一的可能就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
中国领导人对此有着深刻地认识,在进行划界谈判之前,不但研读了各种有关史料,还召集云南人士参加座谈会,向他们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争求他们对划界问题的意见。
经过实际考察,中方发现,不说江心坡这样长期被缅甸实际统治,连云南人都不怎么熟悉的地区居民心向缅甸,就连在被1941年线划出中国的许多地区,也有不少民众更认同缅甸身份,唯有班洪、班老部落被划在缅甸的居民依旧心向中国。
因此,尽管新中国政府不认可1941年英国与国民政府的换文,认为这是一项不平等条约,但在中缅谈判时,还是同意在南段基于1941年线附近的习惯线划界。
只对于渴望回归中国的班洪、班老地区,新中国政府以勐卯三角地区这块“永租”之地的主权为交换,令其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也正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提议和要求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边民的真实心愿,缅甸政府才会在经过考量之后,也不再坚持最初想要争取全部争议地区的主张。
中缅两国最终通过和平的方式,签订了一份双方都认可、满意的边境划界协议。
这份协议的签署,不仅标志着中缅边界冲突的和平解决,也为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解决边境问题树立了典范。
参考资料
中缅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齐鹏飞、张明霞 中共党史研究
中缅边界变迁及动因分析研究 杨明辉 普洱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