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起来连自己都骗?毛主席的困惑,中印战争爆发前印度发生了什么

为民评历史故事 2024-11-20 07:42:3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在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前,一贯高瞻远瞩的毛主席难得对当前的局势感到了无比的困惑。

明明中印之间在历史上素无纠葛,当下还在国际上相互策应,共同反对美苏霸权,虽有英国殖民者遗留的领土争议,但双方也曾签署协议,约定互不侵犯。

即使不考虑两国友好,单从实力角度出发,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痛击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还没过去多久,印度也该清楚自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然而,印度就是要不断向中国挑衅,甚至对中国发出的警告视而不见,逼得中国不得不打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

那么,作为中国领导层困惑的源头,此时的印度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挑起这场不符合常理的战争?

边界纠纷

中国与印度之间,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样山脉是绝佳的天然边境——

由于海拔过高,不宜人居,在历史上,中印之间其实存在大片的无人区,双方都不会也不需要为了边界划分问题而产生纠纷。

直到英国人的到来,令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作为殖民帝国,侵略扩张是英国人的本能,在占领并消化了印度之后,很快将目光投向了山那边的西藏。

他们不断地怂恿西藏当局脱离中国的控制,为自己的下一步进驻做准备。

然而,尽管已经到了覆亡的边缘,但清政府在意识到西藏有脱离倾向后还是做出了反应。

1905年,时任驻藏大臣凤全就试图在西藏推行彻底的改革,令西藏与清王朝融为一体。

然而,由于改革触动了西藏旧贵族的利益,没能起到预期效果,反倒导致凤全被西藏旧贵族杀害。

面对这种局面,清政府经过仔细考量,在1908年将此前在四川推行改土归流有功的赵尔丰任命为新的驻藏大臣,希望这位经验丰富的干将能够挽回西藏的局面。

赵尔丰稍一了解情况,就迅速做出了正确判断——如今统治西藏的贵族已经被英国人收买,很难让他们回心转意,想要确保西藏不失控,就必须采取雷霆手段。

于是,在担任四川总督的兄长赵尔巽的帮助下,1910年,赵尔丰带领2万川军入藏,迅速击溃了叛乱贵族势力,将西藏重新纳入了中国的管理下。

经此一遭,英国方面也意识到,想要通过收买西藏贵族,兵不血刃拿下整个西藏恐怕是不可能了,然而不拿下西藏,印度平原无险可守的状态又令英国万分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就打起了划分西藏的主意,于是就有了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

但在中国的坚决抵制下,英国勾结部分西藏贵族单方面划定的麦克马洪线都一直没能得到承认和落实,进一步蚕食西藏的计划更是只能停留在内部文件上,提都没对外提。

直到印度独立之后,新的政府整理英印时期遗留下来的文件,发现英国对阿克赛钦等地也打过主意。

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操控下,印度本能想要统治前殖民当局所过涉及的一切地方,哪怕英国只是曾经在自己的内部地图上画过这样一条线。

如此,除了东部的麦克马洪线之外,中印两国在西部边境划分问题上也产生了纠纷。

不过,尽管英国人的胡乱划线导致了中印边界的遗留问题,但这一问题在最初并未影响中印友好。

不提中印两国在反帝方面的共同立场,就算只是从两国的军事能力出发,边境争议也不该闹大。

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当时面对美西方的敌视,战略重点方向一直在东南,绝不希望在西面再与印度交恶,令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

而从印度的角度看,中印边境的地形对印度不利,主动进攻本就困难,何况朝鲜战争已经证明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印度由殖民军改编而来的部队显然不是对手。

如此,双方顺利地达成了淡化边境冲突的默契,在1954年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其中明文写就了双方愿意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尼赫鲁也不断在强调中印友好的重要性,印度国内还削减了军费开支,显然不是准备与中国在边境较量一番的样子。

自骗上头

然而,这种和平友好的氛围却没持续多久。

20世纪50年代末期,印度开始频繁在中印边境挑衅,中国方面起初考虑到大局为重,多次选择忍让,然而却只换回了印度的得寸进尺。

迫于无奈,中方只好在1962年做出决策,要狠狠给印度一个教训,因为中国已经意识到,“只有打痛,让印度认识到侵略中国的后果,他们才不敢再犯”。

在做出这样的决定前,毛主席沉痛又不解地叹息:“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事实上,不怪中国搞不懂,因为就算是挑起战争的印度自己,恐怕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从印度的视角梳理这场冲突爆发的始末,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场由谎言推动的战争。

一开始,是印度经济发展受挫,印度政府为了转移民众的视线,选择在国内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拿中印边境问题做文章。

但是炒作归炒作,尼赫鲁对中印友谊的重要性和双方实力对比心里还是有数的。

在挑起了民族情绪之后,尼赫鲁也没让军队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只管“地图开疆”,把所有印度看上的地盘,无论有没有历史依据的,都往印度的地图上画了就完了。

反正在当时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根本无从知晓边境实际情况。

而与此同时,印度还不忘要安抚中国的情绪,尼赫鲁在国际问题当中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新中国,还利用印度的影响力,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帮了不少忙。

但是问题在于,尼赫鲁在国内也是有反对派的,他们可不乐意看到尼赫鲁就这么轻易过关。

见尼赫鲁用一张地图就糊弄住了民众,这些反对派十分不爽,于是干脆借着尼赫鲁一手挑起来的民族主义,把尼赫鲁往火上架。

他们向尼赫鲁施压,既然地图都已经画了,印度不驻军是不是很没有道理,要求尼赫鲁在边境采取实际行动。

对于这些反对派来说,在中印边境的挑衅成功了,就是他们的功劳,失败了也是尼赫鲁的责任,自然无所顾忌。

至于会不会激怒中国,引发中印之间的战争,这些人恐怕并不怎么关心。

不提当时反对侵略的国际环境,就是中国真的打进印度,这些英印旧官僚基本上都是地主买办,就算印度灭国了他们也能逃亡国外继续过好日子。

尼赫鲁对此也有点傻眼,但是他已经被自己一手挑起的民族主义情绪架了起来。

于是,不想放弃权力的尼赫鲁脑筋一转,选择甩锅给军队,让军队去执行所谓“前进战略”。

在尼赫鲁想来,没有谁比前线的军队更清楚双方的实力对比了,军队干不了这个活,自然会拒绝。

到时候让军方的人到国会上去阐述一下行动的困难,他就可以顺着这个话茬,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为由,叫停在边境的行动了,这“丢失印度领土”的责任,也就轮不到自己背了。

至于军方会不会愿意背锅,在尼赫鲁想来也不是问题,毕竟军队可是要站在冲突前线的,背锅总比丢命强吧。

一开始,情况也确实是向尼赫鲁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军方在收到命令后,迅速提出了严正抗议,列举了一大堆的困难,表示这活我干不了。

但是这个时候,印度文官集团来了一个惊人的骚操作,他们用没有什么军事经验的主战派文官梅农,替换调了原本的国防部长,以此掐掉了政府内的反战声音。

在梅农上任之后,他在军队内部展开了大换血,把那些反对在中印边境挑衅的将领都换掉,以民族主义情绪上头的人代替,根本不管这些人懂不懂军事。

这样一来,军队的反对声一下子销声匿迹了。

即使还有一些通军事的将领好运地免遭清洗,他们为了保住权力,也不敢继续说实话,被问起对边境问题的看法,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都要说“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印度肯定能赢”。

军队的这种表态,又让印度民间的情绪更加高涨,到了后来,甚至连尼赫鲁都逐渐丧失了判断力,怀疑是不是自己太保守了,印度是不是真的可以打败中国。

就在这个时候,葡萄牙人给印度添了一把火。

除了英国之外,葡萄牙在印度果阿地区也有一小块殖民地,在英国因为统治成本高昂选择放印度独立时,葡萄牙却说什么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殖民地。

1961年,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印度决定对果阿采取军事手段,结果葡萄牙军队只抵抗了2天,就选择放下武器投降。

虽然葡萄牙早已是日薄西山,在果阿更是只有区区5000驻军,但是到底是老牌列强,在印度眼里还是很有些分量的。

如今一看,葡萄牙这样的强国在我大印度面前毫无抵抗之力,顿时自信心爆棚,并且以为中国也会像葡萄牙一样,只是纸老虎。

就这样,印度开始正式在边境推行“前进战略”,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

而中国在一开始顾全大局,并未立刻展开反击,更是被印度理解为软弱可欺,认为这是中国实际实力不堪的佐证。

然而事实显然与印度所以为的完全相反,中国方面是真的在为大局忍耐,并且在印度的得寸进尺中逐渐耗尽了全部的耐心。

于是,在1962年9月,中国痛下决心,要给印度一个狠狠的教训。

在做出决定好,中国迅速做好了一切准备,次月,不断向中国挑衅却对战争全无准备的印度就在猝不及防中迎来了中国军队的自卫反击。

参考资料

中印边境战争起因剖析 刘颖玮 军事历史

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态度的变化 孟庆龙 清华大学学报

印度对华战争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