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社会主义大使首次亮相资本主义国家,驳壳枪换成了香槟酒。”
这是1950年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举办国庆招待会后,西方媒体对中国大使的报道。
作为新中国外交人员首次在西方社交界亮相,这场宴会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
招待会上,中国大使耿飚简朴干练的风格与西方外交界衣香鬓影、奢华靡丽的传统氛围截然不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神通广大的媒体记者还发现,这位与众不同的中国大使,就在一年之前,还是一位领兵打仗的将军。
于是,在第二天的报道中,充满了对“将军大使”的讨论与猜测。
新中国为什么要让将军跨界,充任外交大使的职务?这些临时转行的将军们,能够担负起打开国家外交局面的历史使命吗?
外交困境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西方国家在政治外交方面的的孤立、封锁,中共中央通过一边倒的策略成功破局。
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纷纷承认新中国后,眼看孤立政策已经不可能成功,英国为了经济利益放弃了所谓阵营团结,也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新中国。
有了英国带头,在冷战中参与没那么深的北欧国家瑞典、芬兰和中立国瑞士,也很快宣布承认新中国,甚至这些国家还更进一步,准备与新中国互派大使,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然而,新中国在这件事上的反应却显得有些迟钝,在其他国家提出互派大使的建议后,新中国外交部却迟迟给不出驻外大使的人选,让各国外交部门多少有些失望。
事实上,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新中国不重视外交或对有关国家有什么意见,实在是外交人员严重匮乏。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一直都不是执政党,没有多少外交需求,只和苏联有少量往来,并未形成专业的外交队伍。
即使中共中央很有前瞻性地意识到了外交的重要性,早早成立了中央外事组,有意识地培养外交人才。
但外交对于人员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在当时的中国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中共也不可能浪费人才,让稀有的知识分子挂个外事组的名,实际上闲着没事做。
因此,在外交实践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外事组的规模显然不会很大。
解放战争的速度超出中央预期,这对中国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却也令外交部门的人才困境雪上加霜。
这意味着当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人才的数量依旧极为有限,而这少量有经验的人才还需要填充起外交部的框架,不可能大量外派。
甚至,由于外交对外展现国家形象的特殊性质,而国民党与中共的政治态度、工作作风都有天壤之别,在其他领域能够采取的留用南京国民政府有关人才的措施,在外交领域也不合用。
尽管秉承着量才为用的原则,新中国的外交队伍也吸纳了一些国民党外交人才,但是这些人在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无法担任驻外大使这样的关键职位。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共中央经过仔细考量,将目光投向了部队的高级干部。
这些干部对党忠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善于决断,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其中一部分人还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或者是有过一些与外国人员交涉的经历。
在外交人员缺口严重的情况下,对这些有经验军队干部进行外交培养,让他们来担负起驻外大使的职责,已经是当时的情况下最具可行性的选择。
于是,在1949年11月,新中国外交部刚刚成立,各部队就收到了命令,要求每个军中调出1名师级干部,2名团级干部,转任外交部工作。
在各方催促下,人员到位之后,外交部只来得及组织一场紧急培训,向这些将军和他们的夫人灌输最基础的外交知识和外交礼仪,就匆忙将他们分派各国任职。
那么,这些仓促上任的将军大使,能够担负起对外展示新中国形象,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的历史使命吗?
将军大使
事实上,一开始,就连这些将军大使自己,对于仓促转岗后能否做好工作也心里打鼓。
不少人在收到调令后,都曾向上级表达过自己对外事工作一窍不通,担心干不好的疑虑。
尽管外交部组织了培训,但一开始,这些培训并没能让将军们对从事外事工作多一些自信,反而加深了他们的担忧。
习惯了与资本主义作斗争,习惯了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让他们再去学习资本主义的那些行为方式,将军们都深感不适应、不情愿。
不过,当组织上向他们剖析了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后,这些将军们的态度很快发生了转变。
作为坚定的爱国主义革命战士,将军们认定,既然祖国有需要,无论前方有怎样的困难,都要想办法克服。
在思想上转过弯之后,将军大使们的学习热情迅速高涨,常常是天还没亮就起来记诵外交知识,互相演习外交礼节,在短短半年时间之内,就完成了外交基础培训。
在正式就任之后,将军大使们秉承着一腔爱国热忱,积极工作,为新中国外交打开局面。
当时,在国际上,外交职业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新中国的将军大使在外交界属于特例。
但将军大使们的长期军旅生涯,也给他们带来了独有的优势。
面对外交职业水平不足的缺憾,将军大使们另辟蹊径,将军旅生涯中形成的作风、习惯与外交活动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外交风格,展现出新中国不一样的外交风貌。
在各国普遍对新中国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他们很好地利用自己身上“将军”这张特殊的身份名片,与驻在国人员拉近距离,借机打开外交局面。
不知道外交队伍该怎么带,他们就用部队上的组织管理方式,组织管理外交队伍,并将部队中注重调查,并将积极学习的传统在外交战线上发扬光大,带领新生的新中国外交队伍很好的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
同时,这些将军大使和他们的夫人还在遵守外交礼仪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男不戴勋章,女不戴首饰”,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外交风貌。
尽管这与西方传统外交界的氛围并不相符,但他们时时处处恪守节俭的做法,还是得到了各国的尊重和敬佩。
由于经验不足、语言不通、知识水平有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确实有不少将军大使在驻外工作初期闹过笑话,甚至遭致了外交事故。
不过,由于将军们在战场上培养出了良好的判断、决策能力,能够及时认识到问题并加以纠正。
面对将军大使们态度真诚的道歉,驻在国在了解情况之后也都予以谅解,这些失误并未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军大使们在任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通过与驻在国的外交同行交流,学习到了更多的外交知识,这种外交失误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在第一届将军大使们任期结束之后,部分将军大使由于身体欠佳、不适应驻外生活等原因,退出了外交战线,重回部队或者转战新中国的国家建设。
但更多的将军大使们还是继续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奋战,为新中国外交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成为了新中国外交界的中坚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那些不适应外交官生活,不喜欢使馆环境的将军大使,在任职期间,也很好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
他们积极开展各类外交活动,深化与驻在国甚至驻在国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为国家建设营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同时,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驻外使节,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勇敢开拓创新,为新中国培养职业外交人员提供了充分范例,还顺手为新中国带出了一批外交人才。
随着新中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的外交也很快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不再需要从军队中抽调人才,随着当年的将军大使们的老去,“将军大使”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中国的外交人都不会忘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新中国外交因各国对中国的不了解和美国的封锁举步维艰时,是“将军大使”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参考资料
国家记忆-将军大使出征记 央视网
新中国首批“将军大使”述评 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