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拓展诗词二年级下——12、饮酒·其五

与孩子共读万卷书 2023-08-05 15:14:53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见:看见(读jiàn),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相与还:结伴而归。

创作背景

陶渊明《饮酒》共20首,是一组五言诗。这些诗作借酒为题,抒写作者对历史、现实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其第五首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当时正值东晋灭亡前夕,改朝换代已经不可避免,作者因此感慨良多,以饮酒来抒写情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著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首诗诗句描写简单明了,富有理趣,但又不枯燥乏味.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短短的几句词不仅写出了悠然自在的心情,还描绘了幽静淡美的景,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又包含了自然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意味深长.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使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18

与孩子共读万卷书

简介:记录孩子成长路上关于读书学习旅行相关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