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拓展诗词二年级上——1、观沧海

与孩子共读万卷书 2023-08-01 16:28:02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  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若:如同,好像是。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观沧海》正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曹操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

曹操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曹操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北伐乌桓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即可挥戈南下,实现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此时的心情如同大海般激荡起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时,曹操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如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然后,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和胸怀,真是多么的壮观和奇伟啊。

最后,再发出内心的感叹,真是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曹操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曹操自己。曹操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曹操笔下却具有了性格,包容万象,气象万千。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现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扩展阅读

【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 】探亳州 读三国——风云曹操(上)  探亳州 读三国——风云曹操(中)  探亳州 读三国——风云曹操(下)  真实的曹操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使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1 阅读:24

与孩子共读万卷书

简介:记录孩子成长路上关于读书学习旅行相关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