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人凭本事将好牌一手打烂,真怨不得别人

好哥聊历史 2024-01-05 10:24:25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只要你不断反复研读,它必将助你获取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此话不假,在历史上,有一些原本手握好牌,但最终却将牌打臭的历史名人,正是输在了另外的85%上。以下列举几位有代表性的:

一、袁绍

袁绍出身于名门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自幼便折节下士,知名当世。在汉灵帝驾崩后,他被大将军何进任命为司隶校尉,参与诛杀宦官的行动。后来,袁绍与董卓政见不合,逃奔冀州,被董卓任命为勃海太守。在初平元年(190年),袁绍与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成为联军的领袖。他自号车骑将军,声势浩大,对董卓构成极大的威胁。董卓畏惧袁绍的势力,挟汉献帝西入关中。不久后,董卓被杀,袁绍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势力的军阀之一。

在占据冀州后,袁绍先后夺取了青州、并州、幽州等地,统一了河北地区。然而,在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时,却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所败。袁绍派出颜良和文丑当作讨伐曹操的先锋官。颜良和文丑两个人虽然武艺无双,但这两个人属于有勇无谋类型的。可以冲锋陷阵,可是作为主帅,却是不合适的。袁绍的谋士田丰曾经向袁绍提出过用颜良和文丑做先锋是一件不妥当的事情,可是袁绍不听。后来,颜良和文丑果然中了曹操的埋伏,袁绍军队大败。

袁绍秘密处死了田丰。在袁绍看来,田丰实在是很烦人,经常给自己纳谏。这让自命不凡的袁绍非常烦恼,于是,他找了个借口秘密处死了田丰。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他的影响却是非常恶劣,一个提意见的大臣,被随便找了个借口杀掉。这就是堵塞言路,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从此他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这也导致他在战场上一败再败。

袁绍做的第三件蠢事就是他的内部不稳。他的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互相大打出手,他的谋士也分成了好几这个派别,于是在战场上,一派的人出去打仗,另一派的人就在后方捣乱。这样的情况下,袁绍当然不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一个分裂的团队必然失败。

袁绍做的第四件蠢事就是他过于沉迷于自己的私事,最终导致贻误战机。在和袁绍对战的时候,曹操的后方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袁绍的谋士建议他赶紧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可是袁绍在做什么呢?他的小儿子刚刚病死不久,袁绍沉迷于悲痛无法自拔,无论谋士给他提什么建议,他都充耳不闻。最后导致袁绍错失了这唯一的战机。袁绍这些愚蠢的行为直接让自己原本的大优势变成了败局。官渡之战失败以后袁绍迅速败亡,再也没有了任何机会。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逝于冀州。

二、李自成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顺政权建立者。

李自成年幼时为地主牧羊。成人后曾充银川驿卒。崇祯四年(1631年)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靠农民军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王自用病卒后,与张献忠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杀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

崇祯十六年(1643年),建立大顺政权,改襄阳为襄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攻取北京,推翻明朝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

李自成打下北京后,主要对手变成了清军。然而,李自成仍然把主要军事力量分散在西北、湖广等地,对山海关以外的清军毫无防备。他只是想着招降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对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兵却置之度外,在他看来大顺政权从未同清军交锋,彼此可以相安无事。同时李自成宽厚有余,警惕不足,往往任用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率领原部兵马独当一面。结果风向一转,叛乱四起,终致土崩瓦解,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第二点则是在政治上采取了错误的策略。自明中期以后,缙绅势力已经成为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能不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直接关系到大顺政权在管辖区内的稳定和遏制并随后解决辽东的民族对抗。可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占领北京的鼎盛时期,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没有制定赋税政策,仍然保持着农民起义时的打击官绅、追赃助饷的政策,导致官绅地主“人人饮恨”,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导致官绅和清朝贵族勾结。

闯王李自成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却功败垂成,的确令人惋惜。离开北京不久后,李自成在山海关与清军的战斗中失利,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等地,最终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三、朱允炆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他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年号为“建文”,在位四年,即从1398年到1402年。在位期间,他一改洪武之苛政,亲贤好学,致力于恢复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朱允炆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并旌表节孝,赈济灾民。他最大的政治行动,也是最失败要数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然而,这一行动引发了诸侯王的不满,导致了一些诸侯王的反抗。在位仅四年后,他被迫下台。

建文帝在用人政策上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他重用了一批名儒和文官,如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而忽视了一批武将和功臣,如耿炳文、李善长等人。这些名儒和文官虽然忠心耿耿,博学多才,但是他们缺乏执政和军事的经验和能力,对于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变化不够了解和敏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迂腐保守,不通变故,不知变通。

面对燕王朱棣的叛乱时,这些名儒和文官却给建文帝出了许多错误的主意,并且拖累了建文帝的决策和行动。例如,在战略部署上,黄子澄主张采取进攻战略,而不是采取防御战略;在战争关键时刻,方孝孺主张建文帝死守南京城,而不是撤离南京城。这些错误的主意都导致了建文帝在战争中失去了先机和优势,并且陷入了被动和困境。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开始时,拥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他不仅拥有着全国大部分的兵力和粮草,还拥有着一批经验丰富、忠诚可靠、勇敢善战的将领和士兵。他的军队在数量上、质量上、装备上、后勤上都远远超过了燕王朱棣的军队。如果建文帝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采取防御战略,稳扎稳打,围剿燕王朱棣的叛军,就有很大的可能将其消灭或者迫使其投降。然而,在战争中,建文帝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最终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俗话说得好:“人生就像打牌,关键是要学会如何握牌。”然而,生活中有几种人,他们手握好牌,却总是打得一塌糊涂。但总结他们身上的特点,大都有这几个:自以为是,眼高手低,消极抱怨。一个人,若能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好哥看来,不仅能将好牌打好,甚至能将烂牌打好。

1 阅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