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和派的人贪生怕死?别误会,这是两码事

好哥聊历史 2024-09-20 10:14:27

历史上,主和派是在国家面临战争或冲突时,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或妥协等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战争的一个派别。以下是对历史上主和派的详细阐述:

一、定义与特点

定义:主和派,顾名思义,是主张和平的派别。在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或内部冲突时,他们倾向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军事行动。

强调和平与稳定:主和派通常认为,和平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最佳方式。他们倾向于避免战争,以减少破坏和损失。

在面对冲突时,主和派更愿意通过谈判和妥协来达成共识,而不是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主和派往往从长远角度考虑国家利益,认为和平解决冲突更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主和派人物

背景:南宋处于北方辽金战乱的余波之中,国力衰弱,战争造成了百姓的疲民伤秣,民不聊生。此外,辽金战争还导致辽阳、钦州等重要城市丧失,使得南宋面临严重的国土缩小问题。

主和派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和派强调稳定和国家利益,主张与金朝和谈,以保全国家安全和民众利益。他们认识到金朝的实力强大,难以与之正面抗衡,因此认为和谈能够减轻南宋受到金朝侵略的压力,保障国家安宁。

代表人物:秦桧

晚清时期:

背景: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危机。

主和派表现:在中法战争中,主和派主张妥协求和,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他们认为中国海防薄弱,部队装备落后,难以与法军抗衡,因此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代表人物:李鸿章、郭嵩涛

影响:主和派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清政府的决策,导致中国在对外战争中采取了较为保守和妥协的态度。

三、评价

积极面:主和派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他们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消极面:然而,主和派的主张有时也可能被视为软弱和妥协的象征。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如果过分强调和平而忽视了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可能会导致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四、主和派等于贪生怕死吗

“主和派”与“贪生怕死”同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的等号关系。主和派并不代表贪生怕死。主和派的主张可能基于多种原因,包括对国家利益的深思熟虑、对人民福祉的关心,以及对和平的珍视。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更符合长远利益,而不是简单地因为害怕战争或死亡而选择逃避。

主和派典型代表桑维翰,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政治人物。他自幼聪颖,擅长词赋,但相貌丑陋,身材矮小。他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并最终在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以优异成绩登进士第。

长兴二年(931年),桑维翰投奔河阳节度使石敬瑭,成为其幕下的掌书记。此后,他一直追随石敬瑭,成为其心腹谋士。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下令石敬瑭移镇,石敬瑭心生疑虑。桑维翰力劝石敬瑭起兵反叛,并提议以称臣称子、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联络契丹为外援。石敬瑭采纳其议,在契丹的扶植下建立后晋,灭亡后唐。

石敬瑭称帝后,任命桑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权知枢密使事,随即应契丹主耶律德光的要求而拜桑维翰为宰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桑维翰在任期间,协调各方关系,稳定内外局面,体现了出众的政治才能。然而,他也因广受贿赂而备受争议。

天福三年(939年),桑维翰因得罪武将杨光远而被外放,历任彰德、泰宁、晋昌三地节度使。天福八年(944年),被后晋出帝石重贵召还中央,任侍中。翌年升中书令兼枢密使,受封魏国公。后遭石重贵宠臣李彦韬、冯玉等排挤,于开运二年(945年)十二月被贬为开封尹。一年后,契丹灭后晋,临危时,主战派贪生惜命,唯桑维翰慷慨赴死,时年四十九岁。

这反差说明勇气与主战主和无关。主战与主和,是针对某种冲突或战争时,人们所持的不同立场和态度。在战争或冲突的背景下,勇气可能表现为敢于面对敌人、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勇气,这往往与主战立场相关联。同样,在主和立场中,勇气也可能表现为敢于面对现实、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的决心和勇气。所以,不能对主战派和主和派戴有色眼镜哦。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