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色老照片:街头蛐蛐拼斗、四合院里择菜妇人、画虾的齐白石

历史小破 2025-02-07 10:28:46

岁月失语,唯影能言。这里有一组穿越百年的民国上色老照片,褪去黑白的肃穆,以鲜活色彩重现往昔。每一寸光影,都曾见证过时代的风云变幻,每一抹色调,都在诉说着民国的烟火日常。

1947年,美国的某所校园里,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一地斑驳。陈梦家(左)与赵萝蕤夫妇,以及赵景德,定格在这一瞬间,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赵萝蕤身着一袭庄重的学士服,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明媚的笑容宛如春日盛开的繁花。她的双手分别挎着身旁的两位男士,举止间尽显亲昵与融洽。

1937年,上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里,定格着这样的画面:五名男性伫立在那里,在他们面前的地上,杂乱地堆着各式各样的容器,其中有罐头,还有一些装着不明液体的瓶子,而在这些物品中,赫然混杂着麻醉品。

在民国的街头巷尾,烟火气肆意弥漫,人群熙熙攘攘。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喧闹,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场激烈的蛐蛐拼斗正在火热上演,瞬间吸引了众人纷纷驻足围观。

1942年6月,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北京的胡同里,为那片古老的四合院蒙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镜头一转,定格在一座四合院的门前,一位妇人正安静地坐在那里择菜。她的双手熟练地在菜篮间穿梭,神情专注而平和,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她的脸庞,却也沉淀出一种历经生活后的淡然。

在她身后,竹帘被轻轻挑起,一位年轻的姑娘探出头来。她的眼神清澈明亮,带着几分好奇与俏皮,打量着院子里的一切。那一瞬间,微风轻拂,撩动着她的发丝,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

不远处,一只猫咪正蹲在食盆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盆里的食物,时不时用爪子轻轻拨弄一下,仿佛在守护着它最珍贵的宝藏。妇人择菜、姑娘掀帘、猫咪守食,这看似平凡的场景,却交织出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北京胡同生活图。

在老北京,四合院平房曾是人们主要的居住场所。然而,这种建筑结构也带来了一个困扰 —— 鼠患严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养猫便成了家家户户的常见选择。那时的猫,大多过着散养的生活,主人并不刻意限制它们的行动,任由它们自由出入四合院,穿梭在胡同的各个角落。白天,它们或慵懒地趴在屋顶晒太阳,或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夜晚,则化身捕鼠能手,守护着家中的安宁。

在泛黄的老照片中,齐白石正专注地挥毫泼墨,他的身旁,一只猫安静地陪伴着,仿佛也在感受着艺术的气息。齐白石,这位在中国绘画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师,以画虾蟹闻名于世,其笔下的虾蟹,灵动鲜活,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跃出。

民国时期的北京街头,两个养鸟人正专心训练小鸟上杠,这是驯鸟的第一步。新鸟野性未除,养鸟人先给它戴好脖套,用细绳拴在杠上,再手持杠子不断试探。经过多次尝试,小鸟终于能熟练抓住杠子,自行翻飞站稳,完成上杠训练。此后,还需历经认食、认人、学艺等阶段,才算完成驯鸟。

从清末的余晖,步入民初的岁月,悠悠时光里,一幅独特的市井图景悄然铺展。每至清晨,熹微的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城根之下,那斑驳的城墙在朦胧中静静伫立,见证着岁月的更迭;河沿之畔,潺潺的水流轻缓流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就在这充满古韵的地方,一身着长袍的老者,身姿闲适,手中稳稳提着鸟笼。笼中,鸟儿或灵动跳跃,或婉转啼鸣,与周遭的宁静与活力交织在一起。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民国时期的北京前门大街热闹非凡,人来人往。镜头聚焦在两个卖鹰隼的贩子身上,他们身旁的鹰隼,身姿矫健,羽毛在日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泽,锐利的鹰眼透着与生俱来的野性与高傲。

熬鹰,堪称动物驯化中最为残忍的方式。这种猛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寻常的肉体伤害根本无法令它屈服。驯鹰人采用的手段是,持续不断地消磨它的意志,不让它有片刻的休息与睡眠。在无尽的疲惫与困乏中,鹰隼的精神防线一点点崩塌。当它被折磨到无限接近死亡的边缘时,才会被迫低下高傲的头颅,选择屈服。

回溯历史,满族入主中原后,将养鹰这一独特爱好带入了北京。清朝宫廷对养鹰一事极为重视,内务府专门设立了鹰狗处,负责管理、豢养各类鹰犬。宫廷的热衷,无疑是一种无声的引领。正所谓 “上有好者,下必有焉”,养鹰之风也渐渐从宫廷蔓延至北京民间。一时间,大街小巷中,偶尔便能瞧见驯鹰人带着鹰隼穿梭的身影,这独特的场景,也成了那个时代老北京的一道别样风景 。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