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伙因恐婚连夜偷跑去参军,当县长警卫员闹情绪,非要当八路

野史转记 2025-04-28 18:20:52

1950年农历新年,山东滨州的一户农家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七年前投身军旅的刘纯义,如今已晋升为军官,这次他身着荣耀归来,家人个个笑逐颜开,而刘纯义本人也是精神焕发。

大家纷纷称赞刘纯义的父亲教子有方,向他道贺。然而,刘纯义本人却表示,这其实归功于他的四叔和四婶。正是他们坚持为他安排婚事,并促使他投身革命事业,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1942年寒冬,刘纯义的四叔和四婶执意要为他安排婚事。那年他才16岁,由于当时青少年普遍发育较晚,对男女之事一无所知,感到十分害怕。情急之下,他连夜逃离家中,投身革命事业。

刘纯义表示,正是由于四叔和四婶的鼓励和支持,他才走上了革命道路,对此他一直心怀感激。

他随后补充道:“我还得谢谢傅县长,要不是他故意刁难我,我也不会选择逃跑,更不会加入八路军。”

刘纯义1926年生于山东滨州,幼年随父母迁居东北。日军控制东北后,全家返回山东。1942年,16岁的刘纯义到了当地习俗中适婚的年纪。

刘纯义的四叔在本地担任伪乡长,权势显赫,因此上门说媒的人络绎不绝。当时,一位带着15岁女儿的少妇因避难来到此地,女孩容貌出众,叔婶便主动撮合,最终说服对方将女儿许配给刘纯义,并定下了婚期。

刘纯义得知消息后,心里一阵惊慌,想到要和一个陌生人同床共枕,他感到浑身不自在。相比之下,独自睡觉对他来说更加舒适。于是,他下定决心,决定逃离这场婚姻,离家投身八路军。

夜幕降临,刘纯义等到父母进入梦乡后,悄悄起身,敲响了隔壁邱星东家的门。

“这么晚了,你来敲门有什么事?”

星东哥,你之前不是提到要加入八路军吗?我也想去,不如我们立刻出发吧。

天亮再出发比较合适。

“等到天亮,我就走不了了。”刘纯义详细地叙述了叔婶催他结婚的事情。

邱星东听完差点笑出来,心里挺替对方难过的,感觉这事儿不能拖,立马回应:“行,听你的,咱们这就动身!”

在月光的映照下,两位好友一路前行,最终抵达了位于高庙李家村的伪乡长李老拴的住所。

李乡长表面上是敌方的人,实际却暗中支持我方,他的住所成为了我党的秘密联络点。刘纯义的四叔同样以伪乡长的身份掩护,实则心向我党,因此李乡长与刘纯义早已相识。

1944年5月,傅县长因繁重的工作和缺乏休息,最终病倒了。尽管身体不适,他仍坚持处理公务。担心县长受寒,刘纯义便将自己用的被子取出,垫在县长坐的椅子靠背上,以防他着凉。

刘纯义随后用缴获的日军绿色毛毯给县长披上。刚整理好,王科长就抵达了,两人随即讨论起公务。

刘纯义为两位上司倒了水,随后在一旁整理文件。完成整理后,他无意间看了上司一眼,忍不住笑出了声。

他突然记起之前在街上看到的一幅画,那幅画是在嘲笑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画里的孔祥熙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箱子,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脚上穿着擦得发亮的皮鞋,肚子还鼓得老高。

裹着毯子的傅县长,肚子鼓鼓的,活脱脱一个孔祥熙的翻版,模样让人忍俊不禁。看到这一幕,刘纯义实在憋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王科长听到刘纯义的笑声,疑惑地问道:“小刘,你笑啥?”刘纯义低声向王科长解释了自己笑的原因,王科长听后也觉得挺有意思,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

傅县长注意到王科长和另一人笑得合不拢嘴,忍不住问道:“王科长,你们在笑什么?这么高兴?”

王科长解释道:“小刘注意到我脸上粘了一粒米饭……”

傅县长听完后默不作声,随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傅县长见王科长离开,立刻严肃地对小刘说:“上班时间别嬉皮笑脸的,明白吗?”小刘一听,马上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赶紧点头认错,站得笔直,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傅县长再次严厉警告:“听着,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你必须立刻收拾东西离开。”

刘纯义听到这话,心里很不舒服,感到特别憋屈。他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办公室打扫得一尘不染,端来的水温恰到好处,执勤时更是全神贯注,从未出过任何问题。现在仅仅因为一句玩笑话,县长竟然直接让他“走人”,这种冷漠的态度让他这个年轻人实在无法接受。

傅县长本来只是随口提了一句,其实他对刘纯义还是挺看好的。不过当时他们正在讨论关键问题,大家的笑声一下子把严肃的氛围给破坏了。傅县长一时着急,才说了那样的话。

刘纯义没多考虑,实在忍不下去了,他摘下军帽往地上一扔,直接说“不干了就不干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傅县长一抬头,刘纯义已经走远了。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份,直接用手拢成喇叭形状,站在门口大声喊道:"小刘,赶紧回来!"可刘纯义正在气头上,任凭傅县长怎么喊,他都没有回头。

刘纯义的离开,看似一时冲动,实则早有端倪。他的同乡们纷纷投身革命,大多加入了八路军。这些人在部队里迅速成长,有的当上班长,有的升为排长。他们频繁参与战斗,进步自然迅速。相比之下,刘纯义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刘纯义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自己不过是个普通警卫员,能有什么出息?这么一想,他觉得自己太憋屈了。

受这种情绪影响,再加上一次玩笑事件,刘纯义内心的压抑瞬间爆发。他索性豁出去了,下定决心加入八路军。

在担任警卫员的两年里,刘纯义结识了不少八路军的高级官员,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凭借这些关系,他顺利地被安排到县大队三排九班,成为一名普通士兵。

县大队虽算不上八路军的正规部队,但至少有机会参与战斗,争取立功。刚入伍不久,就传来一个意外的消息:原大队长被调离,傅县长接任大队长职务。

刘纯义心里直呼倒霉,没想到兜兜转转还是落入了对方的掌控。他暗自思忖,这局面怎么也没能摆脱那人的势力范围。

刘纯义突然又倔劲儿上来了,二话不说就离开了县大队,直接往西南方向走,最后到了黄河委员会警卫连的驻地。

在一次会议上,警卫连的李连长遇到了刘纯义,他半开玩笑地对刘纯义说:“小刘,如果你在那地方待够了,随时欢迎来我这儿,肯定不会让你失望。”

起初只是个玩笑,没想到对方当真了。面对这种情况,李连长也没法推脱,只能安排他在黄河委员会警卫连的二排五班担任班长一职。

正当刘纯义准备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时,突然接到紧急通知,他所在的二排被县大队调往沾化县执行剿匪任务。

二排原本是县大队的警卫连,属于黄河委员会的编制。他们被临时借调过来执行任务,但黄河委员会随时有权将其调回原单位。这种借调安排是暂时的,并非永久性调动。

刘纯义心里有些无奈,想着要是回去后傅县长不肯放人,那不就等于白折腾一趟?于是,他找来了关系不错的战友刘革名和刘文学,把自己的想法跟他们说了。

刘革名激动地提议:“我有个亲戚在高宛县大队担任连长,我们可以去投奔他,肯定能得到重视。”

刘纯义闻言,立刻表示赞同。三人迅速卸下携带的武器和弹药,将它们安置在军营入口处,随后悄然离去。

不料,他们到达后,因害怕暴露曾临阵脱逃的事实,刘革名的表兄误以为他们是新入伍的士兵,安排他们重新接受基础训练。这意味着他们之前的革命经历被一笔勾销,刘纯义认为这种结果毫无意义,于是决定与同伴再次出走。

在撤离后,他们一度与八路军失去了联系,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说来也巧,就在他们茫然无措之际,警备第7旅第13团的赵营长发现了他们,并把他们收编进了队伍。

尽管他们不愿提及过往,但依然被视为新兵,被安排到六连三排担任普通士兵。虽然这次调动比之前在县大队的职位有所提升,看似是个不错的转变。然而,频繁的调动阻碍了他们的晋升,导致刘纯义直到1946年仍停留在战士的岗位上。

1950年,刘纯义被任命为28军83师247团2营的副指导员。六年后,也就是1956年6月,时任光泽县组织部长的他回到家乡探亲,回想起过去的经历,心中充满了感慨。

“青春无悔,泪水也不认输”,这句歌词完美诠释了刘纯义年轻时的生活态度。

尽管他多次调离原单位,却始终坚守信念,未曾脱离革命阵营,这份坚持令人敬佩,堪称硬汉。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