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人物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喜欢用拳脚和刀枪说话,能动手就绝不吵吵。鲁智深武松都是典型的江湖好汉,但是他们在忠义堂上却吵了起来,宋江还以为吵不过而拿李逵撒气:“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
看过水浒原著的读者诸君都知道,在梁山重阳节菊花酒会上,宋江指使铁叫子乐和高唱招安论调,黑旋风李逵是站在鲁智深武松一边反招安的:“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
李逵的暴怒,给了宋江发作的借口,众人“求情”,宋江顺水推舟,好像这次争吵中宋江显得很“大度”,而读者诸君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鲁智深武松都是暴脾气,为什么不在宋江“要杀”李逵的时候舞刀弄杖杀向宋江?鲁智深武松出手,谁会暴起响应?宋江的那几个心腹马仔,打得过鲁智深十多个好兄弟吗?
如果梁山因为招安问题发生第二次火并,谁会帮鲁智深、谁会帮宋江,这个问题可能比较难以回答,因为毕竟鲁智深武松只是“讲理”而没有“动粗”,所以咱们还是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宋江已经露出了杀意,鲁智深武松不翻脸开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清楚一点: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不是豹子头林冲和双鞭呼延灼,如果林冲呼延灼与宋江产生如此激烈的冲突,可能早就血溅忠义堂了。
为什么说只有林冲呼延灼那样的好汉在跟宋江发生冲突时才会大开杀戒,我们看看这两位如何“报答”恩人就知道了:白衣秀士王伦收留了走投无路的林冲,晁盖一来林冲就火并了王伦;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收留了兵败潜逃的呼延灼,呼延灼诈开城门,把慕容彦达送到了霹雳火秦明的狼牙棒下。
不管王伦和慕容彦达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对林冲和呼延灼都有收留之恩,林冲和呼延灼可以不念旧恩,鲁智深武松却不能忘了宋江的“情义”:武松在柴进庄上落难,鲁智深被华州太守抓获,都是宋江施以援手,这就是鲁智深武松不能跟宋江拼命的第一个原因——这两位好汉都是知恩图报的义士,即使坚决反对宋江招安,也不会翻脸无情大开杀戒。
林冲和呼延灼可能杀宋江,那是因为他们除了留在梁山或接受招安,朝堂和江湖都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林冲“弑主”,呼延灼“卖友”,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而鲁智深武松则不然,他们不跟宋江拼命,还有更好的去处,这就是他们不会翻脸绝情的第二个原因——大家可以好聚好散,我劝你,你不听,我就走。
鲁智深公开表示“招安不济事,明日便便拜辞了”,那是因为他有底气、有出路:二龙山宝珠寺还闲着呢,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也不会决绝鲁提辖带着一帮好汉“归建”。
鲁智深和武松有底气,所以跟宋江争执的时候,说话入情入理,宋江无法辩驳,只好假装要杀李逵,一方面是岔开话题,另一方面也是要显示自己的权威。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李逵踢碎桌子是给宋江解围,因为事发突然,李逵根本就没那么聪明想到这种明帮武松暗住宋江的“妙计”。
除了欠着宋江人情,和平分手后自有去处,鲁智深武松还有第三个不能动手的原因:在反招安争论中,他们是“孤独”的。
李逵借酒撒风,他的支持只会起反作用,而真正应该站到鲁智深武松一边的林冲、杨志、史进,却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
鲁智深跟林冲、史进的交情极深,甚至可以说林冲史进都欠着鲁智深的救命之恩,他们不站出来支持鲁智深,摆明了是不同意鲁智深的意见,曾经的二龙山二头领杨志,也没有站在老大老三一边,他的态度还用问吗?
我们细看水浒原著就会发现,所谓的一百单八将,能称得上好汉的还真不多,起码林冲、杨志、史进在鲁智深武松与宋江发生争执的时候,就是一点义气都不讲: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们都应该坚定地表示赞同鲁智深武松的说法,他们的沉默,实际就是也想受招安。
鲁智深武松审时度势,发现只有他们真正反对招安,估计当时两个人的心都凉了:什么兄弟情义,都敌不过高官厚禄的诱惑!
其实不止鲁智深武松会心寒,读者诸君看了当时的场景,也不能不产生疑问:如果宋江像对待李逵那样,喝令手下将鲁智深武松绑起来押下去,鲁智深武松肯定不会束手就擒,那些欠他们人情的“兄弟”,有几个敢冲上去开干?
在笔者看来,林冲杨志可能连求情的意思都没有,倒是张青孙二娘等人,可能会跪下去给宋江磕头,但是他们人微言轻,如果只有这几个地煞副将敢说话,宋江是有胆量将他们一起拿下的。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世间最无情义者,梁山一百单八将。如果您是鲁智深武松,孤零零地站在忠义堂上,环顾噤若寒蝉的一帮“好兄弟”又会作何感想?
如果仅从重阳节菊花酒会上的针锋相对来看,鲁智深武松无疑是孤独的,但事情总要从两方面看,笔者也愿意往好的方面想:也许林冲史进是想看看风向而不想火上浇油,反正他们要说的话,鲁智深武松已经替他们说了,自己没有必要站出来激化矛盾,实在矛盾不可调和,他们再出来站队也不晚。
但不管怎么说,除了李逵之外没有人支持鲁智深武松,却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所以宋江的底气足了:“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众好汉的表现是“皆称谢不已,当日饮酒,终不畅怀,席散各回本寨。”施耐庵居然还赋诗一首夸宋江批武松:“虎噬狼吞兴已阑,偶摅心愿欲招安。武松不解公明意,直要纵横振羽翰。”
笔者不是悲观主义者,但是不管怎么看,都没看出除了武松和鲁智深之外,在这场招安与反招安的争论中,除了李逵,还有谁表现得勉强够义气。
鲁智深武松因为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所以只能偃旗息鼓,这叫“保留意见”,他们最后的倔强,就是在招安后依然不肯换上宋军服饰——鲁智深是举行过受戒仪式的,武松连度牒都是假的,他依然穿直裰而不穿军装,岂不是“心已成灰”的表现?
重阳节菊花酒会上的招安之争,宋江赢了,鲁智深武松输了,鲁智深武松输了的结果,是更多梁山好汉输掉了性命:招安之后征方腊,一百单八将只回来二十七个,那些充当朝廷鹰犬而被方腊义军干掉的梁山好汉,在毙命之前,有没有后悔当初的沉默?如果当时鲁智深武松真跟宋江动了刀兵,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有几个会选边站队、又会站在哪一边?